寶豐家庭農場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城關鎮柳樹莊村,2013年9月登記注冊,注冊登記類型為個體工商戶,是大通縣第一個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主要種植蠶豆、小麥等,種植面積達450畝。農場主魯寶文,高中文化,一直從事農業生產。家庭農場主要勞動力是魯寶文夫婦二人,除了季節性雇工外,沒有常年雇工。經過5年多的發展,寶豐家庭農場現擁有各類農機具14臺,其中拖拉機4臺、播種機5臺、篩選機1臺、微耕機2臺、機動噴霧器1臺、電動噴霧器1臺,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
寶豐家庭農場自成立以來,按照科學的生產規范和種植技術規范,調整產業結構,實行倒茬輪作,注重機械化耕作和新品種引進,認真履行訂單約定,逐步實現集約化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一、流轉土地,穩步擴大規模。魯寶文自家承包地有8.5畝。2010年,魯寶文流轉本村土地25畝,試種蠶豆、豌豆,當年獲利一萬余元。2013年9月正式登記注冊了大通縣寶豐家庭農場。自2013年至今,農場根據自身經營收益情況,逐年擴大經營規模。為方便生產,便于機械化作業,農場主魯寶文努力從本村及周邊村農戶中流轉土地。所流轉的土地相對集中連片,2018年連片種植面積達到了265畝。目前,農場流轉70多戶農戶的承包地,平均流轉價格為600元/畝,種植規模達450畝。
二、更新品種,提升產品品質。家庭農場應當進行何種農業經營,成為多年來困擾家庭農場培育和發展的難題。大通縣城關鎮本地有種植蠶豆的傳統,當地蠶豆品種雖然畝產較高,約為500斤/畝,但是品質一般、價格便宜,約為2.2元/斤。2014年,農場主魯寶文參加了在甘肅省張掖市舉辦的為期一周的培訓學習,了解到陵西一寸蠶豆品質好、售價高。當年,在縣農業科技部門的指導下,從青海省農林科院引進了陵西一寸蠶豆,從而解決了當地老品種蠶豆品質差、價格低的問題。陵西一寸蠶豆的銷售價格是當地品種價格的2.3倍,為5元/斤。2017年,通過大通縣科技局組織,農場主魯寶文又參加了在陜西省楊凌區舉辦的為期十天的培訓,掌握了黑大麥種植的基本情況,并再次成功引進種植。兩次新品種的引進,極大提高了家庭農場的產品品質。
三、革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2014年,在引進陵西一寸蠶豆新品種的同時,農場還從新疆引進蠶豆覆膜穴播栽培技術。新品種與新技術的結合,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當年試種150.5畝,畝均產量達到370斤。為了進一步提高產量,農場加大機械設備的購置力度,在實行機械化耕地、機械化收割后,2017年又投資2.24萬元購進2臺蠶豆覆膜點播機。點播機的利用不僅使播種工序省工省時,而且還不需要田間除草,減輕了田間管理的勞動強度,實現了半精量播種,畝播種量保持在20公斤左右,比常規播種節約蠶豆種子5—8公斤。另外,點播機播種均勻,深淺一致,出苗整齊,特別是覆膜后有效提高了地溫,促進蠶豆提前發芽生長,蠶豆花期提前,可以躲開當地暑天高溫干旱天氣,減少蠶豆植株開花后的落花落莢,可有效增加蠶豆產量,2018年蠶豆畝產達600斤,超過了當地品種的畝產量。同時,新技術比人工播種畝均節省成本85元,大幅降低了成本。
四、訂單銷售,保障經營收入。從2016年開始,家庭農場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生產,種植的陵西一寸蠶豆與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簽訂回收合同,生產的蠶豆按每斤5元全部回收;在種植黑大麥后,與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簽訂回收合同,黑大麥作為研究所制作保健口服液的優質原料,在生產當期即被全部回收,實現了100%的產銷量。訂單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集約化生產、規?;洜I,推動產業向市場化、商品化生產方向發展,保證了家庭農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長期穩定經營,極大提高了農場的經營收入。2017年寶豐家庭農場純收入為26萬余元,2018年提高至43萬余元。
五、倒茬輪作,注重生態效益。為保護土壤生態環境,提高作物產量,農場安排禾本科的小麥、黑大麥和豆科的蠶豆、豌豆進行輪作倒茬,在提升作物品質的同時,保持、恢復、提高土壤肥力,改變雜草生態環境,抑制病菌生長,有效防止了作物病蟲草害,維護了生態環境。2018年,農場種植蠶豆、豌豆、黑大麥等作物450畝,其中種植豆類作物310畝,麥類作物140畝,基本實現麥豆作物輪作。農場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一方面積極探索農業專業化經營,注重新品種新技術引進,運用綠色科技,做到化肥、農藥零增長,有效落實了青海省提出的化肥農藥減量化直至零使用行動;另一方面生產綠色產品,通過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及附加值,實現了農場產品質量和效益雙提升,走出了一條綠色種植的新路子。
六、示范效應,帶動周邊農戶。由小農戶穩步發展而來的農戶家庭農場,對小農戶而言是更好的學習榜樣,因此示范效應極強。2014年,陵西一寸蠶豆和蠶豆覆膜穴播栽培技術的成功引進,打破了柳樹莊村及周邊群眾種植蠶豆只認當地老品種的觀念和傳統的無膜撒播種植模式,周圍的小農戶紛紛跟進。自2015年開始,柳樹莊村及周邊村的農戶開始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同時,農場采取“家庭農場+小農戶”的模式,進一步加強與小農戶的合作,通過一戶帶多戶、多戶帶一村來發展農業產業化,帶動周邊農戶致富。通過產前預先提供蠶豆良種、產中提供技術指導、產后實行蠶豆品質的嚴格篩選以及農場農戶的聯合訂單銷售,農場帶動周邊40多戶農戶從事蠶豆產業生產,種植規模達105畝,提高了農戶收入,戶均增收2000余元。“家庭農場+小農戶”模式,一方面解決了農場經營規模受限的問題,進一步促進了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另一方面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提高了小農戶的收入。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