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甘肅省靈臺縣爭取了全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以來,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大力扶持、多元發展”的總體思路,以“五型”發展模式推進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試點項目示范帶動下,截至2017年年底,全縣184個村村集體經濟累計收入1543.49萬元。
一是圍繞主導產業,走發展特色產業增效型路子。支持村級組織帶動農民圍繞牛、果、菜三大主導產業和小雜糧、中藥材、油用牡丹等多元富民產業,興辦了一批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示范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獨店鎮告王村、新開鄉寺溝村根據村情實際,選擇發展規?;N植業,通過整合項目、流轉土地建設日光溫室,培育花卉、珍貴苗木、反季節蔬菜等方式增加收入。獨店鎮告王村年均增加村集體收入6.4萬元,投資回報率8%,受益人口220人,其中帶動脫貧人口96人;新開鄉寺溝村村集體當年實現收入8萬元,投資回報率10%,受益人口127人,其中帶動脫貧人口21人。蒲窩鎮韓家洼村、龍門鄉民樂村依托蘋果產業,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運營思路,修建果蔬氣調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帶動當地蘋果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蒲窩鎮韓家洼村年增加村集體收入8萬元,投資回報率10%,受益人口742人,其中帶動脫貧人口116人;龍門鄉民樂村年均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1.5萬元,投資回報率13.5%,輻射帶動全鄉576人發展蘋果產業,其中帶動貧困人口138人。
二是圍繞資產保值增值,走資產盤活型路子。圍繞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發展資產經營型經濟,壯大村集體經濟。西屯鎮愛子村、梁原鄉朱家灣村在全面清理核實村級資金、資產、資源存量的基礎上,對村級集體長期閑置的房屋、門店、校舍等資產,通過參股經營加以開發利用,實現集體“三資”保值增值。西屯鎮愛子村通過盤活村集體閑置的工業用地9900㎡,建辦了1000噸果品冷藏庫,帶動當地蘋果產業發展,村集體年增加收入20萬元,投資回報率25%,全村449人通過發展蘋果產業增收致富,其中帶動脫貧人口96人;梁原鄉朱家灣村通過盤活村集體閑置的學校房屋10間、土地5000㎡,建辦了400噸果蔬冷藏庫,發展蘋果、蔬菜產業,村集體年增加收入6.7萬元,投資回報率8.4%,當地321人受益,其中帶動貧困人口95人。
三是圍繞土地規模經營,走土地流轉型路子。針對當前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土地產出效益下降的問題,星火鄉王家莊村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從農戶手中流轉果園150畝,由專業合作社落實規范整形、科學施肥、病蟲害管理等各項標準化管護措施,發展果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率,村級集體每年可實現經濟積累8萬元,投資回報率10%,受益人口85人,其中44人當年實現脫貧。
四是圍繞區位優勢,走鄉村旅游帶動型路子。鼓勵有旅游優勢或潛力的村,加快旅游配套設施建設,通過發展餐飲、民宿、文化體育、休閑觀光農業等服務項目,增加村集體和農戶收入。中臺鎮水泉村、中臺鎮康家溝村、邵寨鎮干槐樹村、什字鎮中永村依托地處城郊、鎮郊的區位優勢,通過建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開發村內自然景觀、種植觀賞植物及花卉、保護古樹名木等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臺鎮水泉村村集體當年實現收入13.8萬元,投資回報率17.2%,受益人口255人,其中帶動貧困人口32人;中臺鎮康家溝村村集體當年實現收入14萬元,投資回報率17.5%,受益人口162人,其中帶動貧困人口10人;邵寨鎮干槐樹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村集體當年實現收入9萬元,投資回報率11%,受益人口160人,其中帶動貧困人口30人;什字鎮中永村村集體當年實現收入8萬元,投資回報率10%,受益人口350人,其中帶動貧困人口77人。
五是圍繞龍頭企業引領,走股份合作型路子。股份合作制經濟是實現規?;洜I、增加農民收益和村級積累的一種有效方式。朝那鎮社古村、上良鎮北張村和百里鎮柴朝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按照“地域相近、自愿組合、適當引導”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將集體資產折價入股,按股份進行分紅,提升自然資源的產出效益,增強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實現村集體和群眾“共富”。朝那鎮社古村入股當地龍頭企業(靈臺縣柏盛果業農民合作社),村集體當年分紅10萬元,投資回報率12.5%,受益人口258人,其中帶動貧困人口80人;上良鎮北張村入股靈臺縣盛豐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當年實現收入8萬元,投資回報率10%,輻射帶動全村125人發展養殖業,其中帶動貧困人口63人;百里鎮柴朝村和靈臺縣祥泰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按照“公司+村集體+農戶(貧困戶)”的運營模式,建辦有機肥加工廠,村集體當年實現收入20萬元,投資回報率25%,帶動全鎮300人發展養殖,其中帶動貧困人口66人。
(作者單位:甘肅省靈臺縣農業經營管理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