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疏鎮位于山東省寧陽縣西部,轄49個行政村,先后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省苗木十佳鄉鎮、省旅游強鄉鎮、“泰山先鋒”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2017年以來,東疏鎮抓住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鄉鎮機遇,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為集體增收引入源頭活水,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一、輸血變造血,探索集體增收新路子
2017年以來,東疏鎮先后將胡茂、劉茂等8個村列為試點村,采取一村一策、發展實業,為集體增收找到了源頭活水。8個試點村,各有不同。如龐莊村實施農機服務項目,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等一體化農機作業服務。劉茂村發揮苗木產業優勢,建設高檔苗木基地,對外承攬綠化工程,出租園林機械,實現集體增收。
有規劃——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圍繞東疏總規,制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攻堅計劃”,全鎮劃分鄉村旅游、村企合作等片區,各村根據所在片區的產業規劃和功能定位,一方面打好自己的優勢牌,另一方面唱好片區的增收戲,堅決避免同質化競爭。如“十八黃茂”輻射11個村,依托苗木產業,發展鄉村旅游,胡茂突出鄉愁鄉音,劉茂突出傳統民俗,趙茂突出休閑餐飲等。
有能人——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是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雁。東疏鎮把擴大選人用人范圍、選優配強班子特別是支部書記,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突破口。如前村原是經濟薄弱村,經濟能人黃鳳濤擔任支部書記后,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全部硬化,流轉土地1100畝,發揮鎮駐地優勢,推進棚戶區改造,抓住試點機遇,開發農貿市場門頭房,發展“房東經濟”。
有路子——因地制宜增收路子。如產業帶動型,胡茂、鄭莊依托苗木、奶牛等產業,有序流轉土地,獲得土地流轉、用工協會、綠化工程等服務費;村企共建型,寺頭依托駐村企業,獲得給水、物流、入股等服務費用;土地經營型,小王莊盤活閑置門頭,招商引資上項目,獲得租賃收入;資源開發型,劉茂整理“四荒”、空閑宅基地、生產路,栽植苗木,增加集體收入。
試點工作以來,財政扶持資金年收益率平均8.08%,平均增收8.08萬元,其中集體收入增加最多的村寺頭村,年收益17.97萬元,收益率達到16.83 %。
二、試點變示范,打造集體增收新高地
東疏鎮將集體經濟發展列入2018年工作重點,制定農村“1+X+1”考核機制,其中,“1”為黨建工作;“X”為各村重點工作;“1”為集體經濟發展,在年終,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將作為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借鑒8個試點村的實踐探索,東疏鎮完善集體經濟發展攻堅計劃,以試點村為示范,輻射帶動其余41個村,其中,孫集、花園等村在綠化生產路時,實施“公開競標、路段承包”,每年每米路段大戶承包2元,集體和農戶按比例分成;郭村栽植法桐1.5萬棵,耿莊栽植白蠟8000余棵,3-4年后,集體均可增加收入200萬元;王家莊盤活舊村院,引進鞋幫加工廠、鋼球廠 ,年增加集體收入1.4萬元。
(作者單位:山東省寧陽縣東疏鎮政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