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通過到村實際走訪和召開座談會,就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感覺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當前要重點解決好三個關鍵問題。
一、解決好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路子問題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總的來講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走多元化、多形式發展之路。有資產的村可以通過租、售、股等方式,經營集體資產促增收;有資金的村可以通過獨資、合資或合作的方式,興辦集體經營項目促增收。對大部分經濟薄弱村而言,最現實最可靠的路子還是盤活土地資源,做足土地增值增收這篇大文章。從基層探索的實踐來看,主要有四個途徑:一是從服務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上開集體經濟增收之源。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黃浦村全村95%的土地流轉到大戶經營,6500畝流轉土地,經過集中連片整治溝渠和田埂,集體增加剩溢土地240畝,每年新增租金28.8萬元,不僅還清了113萬元債務,還每年為村集體帶來穩定的收益。二是從開展土地復墾、新增耕地指標補償上辟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大豐區大橋鎮13個村近三年新增土地復墾面積200多畝,村集體每畝獲補償費0.8-1.6萬元。13個村已有10個成為無債務村。三是從實行土地股份合作、集體直接經營上建集體經濟增收實體。2017年,阜寧縣東溝鎮丁橫村農戶以1畝土地承包經營權為1股,315戶農民以800畝土地承包經營權計800股入股,村集體以800元為1股,以省財政扶持資金200萬元計2500股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當年實現凈收益32萬元,提取20%公積金6.4萬元后,按股分紅,入股農戶二次分配獲得收益6.2萬元,每畝增加77.5元,“保底收益+二次分紅”每畝獲877.5元,村集體2500股獲得收益19.4萬元。四是從建立農民合作社、開展農地綜合服務上拓集體經濟增收新路。為適應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村集體也可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面向廣大農戶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開辟增收門路。
二、解決好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動力機制問題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著力于體制機制創新,培植發展動能,既要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又要強化外部支持助力。一是建立績效掛鉤的考核激勵機制。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級干部目標責任制,將村干部的經濟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績效掛鉤,探索推行“基本報酬+績效考核+集體經濟發展創收獎勵”的村干部報酬制度,在當年新增的集體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為村干部集體經濟發展創收獎勵。在建立村經濟股份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新型實體的村,積極鼓勵村干部入股村經濟實體,探索股權激勵機制。另外,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績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嚴格獎懲,激發村干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建立集體“三資”管理和產權交易信息化監管機制。著眼管好用活集體“三資”,建立“三資管理+產權交易”網上系統平臺,將各村集體“三資”全部進入系統管理,集體“三資”交易應進必進網上系統公開競爭,推動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三是建立多方合力幫扶的政策支持機制。對集體經濟薄弱的重點村,實行部門(國企)掛鉤結對幫扶,通過開展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實質性援助,培植村級集體經濟穩定的增收渠道,逐步化解村級債務,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標。建立各級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經濟薄弱村上集體增收項目。整合各類農業項目資金,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傾斜支持,提高土地復墾新增耕地指標對村補償標準,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造血”功能。
三、解決好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成果共享問題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既要承擔保村級組織運轉的功能,更要擔負促進農民共同致富的重任。村級集體經濟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較強的經濟實力,在化解完村級債務之后,應當將集體經濟經營成果與成員共享,不能為了發展而發展。調查中發現有不少經濟實力強的村,至今仍未實行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不僅農民不能分享到集體財產性收入,有的村集體積累資金甚至被鄉鎮侵占,農民集體財產權益得不到保障。《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有經營性資產的村,特別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發達村要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作為其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據,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一是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對集體所有的資源性、經營性、公共服務性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產核資,摸清集體家底,健全管理制度,實行臺賬管理。二是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因素,協調平衡各方利益,做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固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三是實行股份合作。將集體經營性凈資產,按照群眾認可的辦法,股份量化到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組建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健全集體收益分配制度,明確公積金、公益金提取比例,把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收益分配權落到實處,讓農民分享集體經濟成果,促進農民共同增收。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