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和省級財政對村集體經濟扶持發展項目的增多,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也越來越復雜。為從源頭治理農村三資管理微腐敗,蘇北某縣2018年4月份實施了全縣農業村居(社區)會計異地任職的部署,村級財務工作的規范取得了明顯成效。在該項政策執行近一年的時間,筆者對于如何更好地規避矛盾、引領規范發展有幾點思考,供同仁參考。
一、工作開展的成效
會計異地任職轉變了工作作風,打破原來固定關系圈,減輕了集體資產流失,有利于村級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此項工作為基層的財務管理,吹進“清風”,凈化了“生態圏”,密切了干群關系,得到全縣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一)有效地“拉下面子”,便于打破“人情網”。過去村會計人員因業務性強、政策性強,容易一干近10年或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些親朋關系、姓氏家族影響,為親朋辦了事別人認為“不公平”,拒不辦事又得罪親戚。異地任職,原則性、政策性辦事會更強,群眾也易于認同,不合理的要求也無“市場”。
(二)推進了財務創新,便于解決“老大難”。異地任職前,村會計人員因工作性質,易形成固定流程和方法,懶政、庸政情況普遍存在。異地任職后,環境的變化“老辦法”已不管用,必須創新思路。如蘇北某鎮興慶居委會和興耦居委會的會計互換,使年輕的會計業務水平迅速提升;使興慶的長期存在的財務歷史問題得以解決,如部分資源性資產是村級還是組級的分不清、部分資產出租問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群眾拒交等,逐一地化解。
(三)完善了管理機制,便于瓦解“小圈子”。有利于破除財務人員與“外圍”人員形成的利益圈。村會計長期從事本村的財務工作,就容易和本村所屬范圍內的企業老板、承包戶和個體工商戶之間形成“關系圈”,可能因民主監督不到位形成“利益圈”,導致集體資產流失。異地任職后,打破村干部“內部”的利益小團體,能有效預防“小微權力”職務犯罪。
二、亟待重視的問題
異地任職推進的過程中,部分會計人員工作效能、責任意識等問題亟待重視,相關制度有待完善。
(一)工作質量和效率不高。農村會計人員工作主要內容:收費、出納、內部往來核算等,每項工作要接觸具體農戶和特定的信訪主體。這要求會計人員對工作交接時相應的往來賬目、當事人要熟悉,例如一個村總戶數約1500戶,這需要一個了解、熟悉的過程,有的村人多地廣,有的村基礎臺賬差,矛盾突出,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掌握。會計人員在交接過渡期易出現差錯導致低效率,造成工作被動。
(二)異地任職時間期限不明確。全縣有236個村居(社區),共有225個村居(社區)異地任職調整到位,其中 63%的村會計在原村會計崗位從事五年以上甚至十幾年,他們對原崗位已經非常熟悉,有自己特定的工作方法,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對于調任的村居,有一定的心理焦慮。部分村會計對全縣推行的會計異地任職存有思想誤區,認為工作干好也沒用,過3年又會輪回原單位。部分會計人員總以“不熟悉”或“不知道”來推脫工作和推卸責任。
三、規范發展的建議
全縣推行的農業村居(社區)會計異地任職這項工作,是對最基層農村干部強化管理的探索,是一項系統的管理工作,需相關部門、鎮區共同發力,逐步完善配套的管理機制,推進這項工作更接地氣、更有生氣,打通監管的“最后一公里”,為振興鄉村提供基礎保障。為更好地推進此項工作,建議如下幾條。
一是完善管理機制,強化政策宣傳。要制定科學的定期異地任職制度,要根據各會計考核情況和自身意愿,綜合考慮輪換的時間,同時還要結合村情,部分村書記、主任是年內新調整的村居,可以暫不輪崗會計,建議每個鎮區有1-2村會計異地任職的調控自主權;要創新考核方式,由各鎮區農經中心牽頭對村會計進行考核,按考核結果直接撥付工資;要合理分配異地任職會計的相關工作職責,消除異地任職會計人員的焦慮和畏懼,合理安排各崗位的職責,將工作任務合理進行分配,盡量使會議人員能履好職、盡好責;要強化異地任職的政策宣傳,消除對廣大會計人員對異地任職的心理排斥,關心會計人員的生活和心理,以一種極積的心態參加定期輪崗,主動接受組織的派遣和安排。
二是豐富學習形式,加強業務培訓。以舉辦培訓班、外出學習考察,業務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學習和培訓,切實提升業務能力和政策水平;要科學設計培訓課程,既要有業務知識,又要有時政法規;業務學習既要請專家,又要有優秀會計人員的典型榜樣,才能既接地氣,又能學懂弄通做實;可以在縣農業部門、紀檢部門網站上設立專欄,刊登各鎮區財務管理的創新辦法、調研實踐的成果等,提升全縣農村三資管理效率。
三是發揮聯動作用,推進人才培養。紀檢、組織、民政和農經等職能部門,要進步發揮聯動作用,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要采用自我舉薦、基層自薦和組織發現等辦法,建立全縣農村會計隊伍人才庫,注重典型培養,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完善異地任職的監管機制,推動更多的農村會計人員成長成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合德鎮經管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