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6日,湖北赤壁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現場會在神山鎮鳳凰村召開,神山鎮隨之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18年10月改革順利完成,全鎮18個行政村共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9726戶35430人,選舉出成員代表981人。
發揮統籌作用 全鎮一盤棋
為確保改革工作順利推進,全鎮充分發揮黨委統籌作用,成立了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為常務副組長,分管副鎮長為副組長,財經所主任等為成員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小組,小組下設清人分類和清產核資兩個專班,全面指導全鎮產權制度改革工作。18個行政村也相應成立了由村支部書記牽頭,兩委班子、老干部、老黨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群眾代表等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具體承擔各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每一個階段都以工作清單的形式,通過會上講、群里發、當面說等多種方式,讓工作任務具體化,每個星期都安排專班人員及駐村干部到村指導督辦,確保改革嚴格按節點推進,避免了工作推進過程中走彎路,做到了全鎮一盤棋。
積極穩妥推進 群眾無異議
神山鎮地處丘陵地區,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特別是資源性資產清理涉及全鎮農戶多、地塊多,加之林權制度改革不徹底、田地界糾紛較多等歷史和現實原因影響,清理工作任務重,難度大。為順利推進此項工作,要求鎮村干部不怕困難、不講條件,堅決按時間節點、按規范程序完成工作任務。
首先,加強業務培訓。一是開展駐村干部、村支部書記及相關人員培訓,發放資料,統一干部思想和認識,為推進改革工作形成共識。二是搞好骨干培訓,重點圍繞改革的法律法規、工作程序步驟等知識強化培訓,保證工作有序進行。三是規范改革工作的程序和有關報表材料,確保改革工作不走樣,法律文書無瑕疵。
其次,尊重群眾主體地位。一項改革是否成功,農民的感受最直接、最有說服力。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寬、關注度高、問題紛繁復雜,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和激化矛盾,產生不穩定因素。因此,改革推進過程中,始終堅持群眾主體地位,發揮群眾推動作用。如在清人分類工作中,神山鎮對外嫁女、嫁進媳婦或入贅女婿等戶籍與居住地不一致的特殊人群,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出具申請,確認成員身份,并通過分組召開戶主大會,選舉產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在改革進行過程中,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提出的建議,都認真研究解決,在“穩”中求“進”。如要求各村在工作推進過程中要及時上報遇到的問題和群眾反映的訴求,經鎮領導小組研究并請示市產權辦同意后統一回復,確保群眾訴求得到有效回應。
最后,依法依規推進。在工作中始終堅守改革底線,嚴格按照全市改革方案細化的“三會、五階段、十六步”工作流程,凝聚“四心”,清好“三資”,落實好“收、審、分、看、判”五字工作法,從清人分類、清產核資、股權配置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等各個環節,都嚴格依法依規依程序辦事,該公示的公示,該公開的公開,該商議的商議,該簽字的簽字,確保一個程序都不少、一個環節都不漏,確保改革工作經得起檢驗。在產權制度改革“一方案三辦法”制定中,全鎮多次召開村民小組長、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參加的小型意見征求會,反復修改,形成各個工作的具體方案,最后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每個階段的工作都要做到公開、透明、公正,分類別建立檔案,做到“三榜”公示,確保精準無誤、群眾認可。同時,通過簽訂承諾書的形式,要求鎮村干部向黨委政府承諾其本人及家屬在神山鎮內的各種承包合同和賬目全部依法依規依政策取得,不存在拖欠承包款、隱瞞承包地塊、強行占有集體“三資”等行為。如有違反上述承諾的現象,將自愿接受組織處理、紀律處分,直至擔負法律責任。保證農村集體“三資”不漏、不落、不差,實現了資源、資產、資金、債權債務“四清”。另外,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在維護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制定了詳細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權配置計算對照表,按貢獻、勞齡等合理配置股權,把集體資產按系數固化到戶,量化到人。股權管理實行“兩不增、兩不減”的靜態管理,開辟了一條理清集體資產產權關系、實現保值增值的新道路。
加強統籌協調 進度全掌握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時間緊、任務重,全鎮始終以狠抓落實的姿態,全力確保清資產、明股權、建組織、增活力等改革任務落實落地。一方面,明確時間節點和工作目標,每天掌握改革工作進度,每周一、周五兩次調度解決推進難題,確保各項工作按要求順利推進。在清產核資工作中,專門成立合同審核與合同執行履行專班,集中審核清查。各村組也成立以村組干部、群眾代表為成員的專班,強勢推進未承包到戶資源性資產的清理核實工作。另一方面,加強督辦問責。鎮紀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深入村組,進行督查,對工作進度慢、效果差的村,限期整改;對工作中隱瞞真實情況和不履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村組干部、黨員,堅決糾正、嚴肅查處;對借機擅自處置、私分集體資產,損害集體和群眾利益的,依據法律法規和黨紀政紀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決不姑息遷就,以督辦問責促落實、嚴紀律、保成效。
(作者單位: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