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探索完善“強興帶”扶貧模式,即“強村、興產、帶動脫貧”,發揮了村集體在脫貧攻堅中的前沿陣地和兜底作用。
摸清“家底”
掌握村集體資產資源脈搏,
夯實“強興帶”的基礎
宿豫抓住全省統一開展村級清產核資的契機,加強對村集體資產資源核查上的業務指導,幫助村級挖掘隱藏資產、喚醒沉睡資產。特別是將扶貧資產(資金)核查確權與清產核資工作相結合,梳理2008年以來各級財政安排、掛鉤單位幫扶和社會捐助的扶貧資金及其形成的資產。對早期因化解村級債務已流轉的資產重新梳理,分門別類理清賬外資產、到期資產、被違規占用資產、違規交易資產。2018年12月全區132個涉農村居共核查出資產6.31億元,平均每村478.03萬元,奠定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強興帶”的基礎。
充實“家底”
壯大村集體資產資源規模,
抓住“強興帶”的關鍵
宿豫大力開展村級集體資產、資源、資金整合工作,集聚村級發展要素。
首先是聚合資源。出臺指導意見,將農民進城入鎮、集中居住和土地增加掛鉤,將土地整理工作中溢出的耕地進行聚合,確權到村組集體,維護確權頒證的嚴肅性,擴大村集體資源擁有量。在新莊鎮振友村、關廟鎮水漢村等4個村試點,把推進農民集中居住與土地治理工作相結合,將溢出耕地確權到村集體,每村新增集體土地近200畝。
其次是聚攏資產。全面梳理上一輪村級債務化解時簽訂的資源、資產承包合同,回收到期資產,清查無償占用資產,提前終止違規操作、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的不平等合同,將產權收歸村集體所有。今年新增村經營性、公益性房產18167平方米,新增集體水面約6000平方米。
第三是聚焦投入。產業富民財政補助項目申報優先考慮村集體增收項目,涉農資金優先安排發展村集體經濟,后方單位幫扶資金及時轉變為集體資產積累。出臺《宿豫區振興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加大財政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支持力度,利用村集體預留地、存量建設用地新建標準化廠房、倉儲設施、來料加工場所,逐步擴大村集體資產規模。用好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轉讓資金,加強對涉農資金的統籌整合,今年以來財政直接投入形成村級資產達5000萬元。
經營“家底”
提升村集體資產資源效益,
突出“強興帶”的核心
所謂經營“家底”即“興產”。一方面是興“資產”。從各村居經濟基礎、區位、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出發,挖掘村集體資產、資源潛力,全方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盤活村集體土地和四荒資源,通過招標出租、合股經營、直接經營等形式,開發資源經濟。全區成立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64家,占行政村總數48.8%;由村集體牽頭組建勞務合作社,以勞務承包的方式承接機關企事業單位衛生保潔、綠化管養等工作,拓展服務經濟;利用標準化廠房、存量房產、倉儲設施發展“三來一加”及“五小”項目,發展物業經濟。全區今年村級租賃標準化廠房達10000㎡,新增“三來一加”項目200余個。
另一方面是興“產業”。宿豫實施“一村一品一店”戰略,引導和支持村集體依托土地資源和本地主導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入股經營等形式,培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目前全區已形成淺水藕、瓜蔞、金針菜等特色富民產業。
利用“家底”
發揮村集體經濟帶貧作用,
體現“強興帶”的根本
“強村”“興產”的最終目的就是帶動低收入戶脫貧致富,要壓實村集體利用集體資產、資源帶領脫貧致富的主體責任,挖掘集體經濟組織對其貧困成員的兜底作用。將村級經營項目與未脫貧農戶建立全覆蓋式的對應關系,形成長效帶貧機制,區分不同致貧原因分類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扶貧開發戶,優先安排就業崗位,優先提供要素條件,優先收購農產品;對無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優先入股分紅;對符合五保、低保條件的低收入戶納入政府兜底;對既無勞動能力又不符合政府兜底條件的脫貧困難戶按不低于每年6000元/每人標準采取村集體補齊、兜底。探索了新莊鎮朱瓦村集體草莓大棚“0成本”“返包”低收入農戶、大興鎮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帶動低收入戶“家前屋后種瓜蔞”。發展庭院經濟、關廟鎮利用村集體廠房發展“三來一加”帶貧等模式,形成宿豫扶貧特色。全區108戶脫貧困難戶全部由村集體兜底脫貧。
管理“家底”
完善村集體資產資源管理機制,提供“強興帶”的保障
為吸取上一輪化解村級債務的教訓,防止村集體資產再次“清零”,宿豫區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民主監督、會計監督、審計監督、網絡監督和考核檢查的四監督一考核機制,確保村級集體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村級全部推行村務卡,實行非現金結算;村級財務管理采取會計核算中心+會計異地委派模式;推行“三資”管理陽光E行動,全區所有村(居)建立“三資”管理陽光E行動微信公眾號;規范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行為,所有交易項目必須進入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嚴禁線下交易;出臺《扶貧資產611管理辦法》,確保村級“家底殷實、帶動有力”,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脫貧攻堅前沿陣地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扶貧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