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蹚出隴縣特色清產核資路
時間: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中國農村網 作者:孫兆軍 字號:【

  陜西省隴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以來,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將清產核資工作作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堅持“精準清查、精準核實、精準確認”的工作原則,把確保“結果準確”作為工作標準,嚴格按照“清理、登記、核實、公示、確認、上報”六個程序,全力推進,創新形成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3456”工作模式,蹚出了一條具有隴縣特色的改革之路。目前,全縣共清查集體資金3681萬元、經營性資產8506萬元、非經營性資產2.2億元、土地64.9萬畝,確認集體成員23.02萬人,發放股權證53233本,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104個,累計分紅1200余萬元。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機制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這項改革作為“一號工程”,成立了縣委書記為第一組長,縣長為組長的清產核資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縣統籌、鎮組織、村實施,并將工作納入各鎮街和相關部門的年度目標責任專項考核。縣委改革辦還把該項工作列為全縣農村改革重點任務,制定了改革臺賬和推進措施。建立了“縣級督促指導、鎮級組織實施具體落實”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落實了黨政分管領導是第一責任人,親自掛帥,承擔領導責任的要求。及時印發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實施方案》,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牽頭,在統籌協調、宣傳發動、組織實施、問題處置、總結完善等階段全過程參與,財政局、國土局、林業局積極配合,做好了政府資金及形成資產、資源性資產和林木資產清查核實工作。各村成立由村“兩委”干部任成員的清產核資工作小組,組建政策宣傳、清查核實的清產核資隊伍;會計師事務所對本次清產核資工作提供具體業務指導,對村“三資”、土地合同等全程跟蹤,確立了鎮級為管理主體、中介機構為服務主體、村級為實施主體的“三位主體”工作格局,進一步細化了工作分工,明確了責任主體,保障了工作質量。

  二、強化宣傳培訓,提高工作質量

  編印《農村集體清產核資工作資料匯編》,統一培訓方案,統一培訓對象,統一培訓模式,對全縣104個村的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村記賬員與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進行動員部署與業務培訓,共召開培訓會議30余次,培訓人數3000余人次,制作宣傳橫幅100余條,發放清產核資政策、步驟、細則等宣傳培訓材料10000余份,做到村村有方案、戶戶懂政策。切實做到改革工作基本原則、操作流程、政策標準、技術規范“四個明確”,為清產核資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縣產改辦每月召開一次工作例會,解決突出問題,交流工作經驗。制定了《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考核標準》,每半月通報一次進展情況,每季度量化考核,有力推動了工作順利開展。

  三、突出關鍵環節,實現精準操作

  按照省市要求,在整縣推進工作基礎上,突出工作重點,總結典型經驗,總結形成的農村集體清產核資“3456”隴縣工作模式,受到社會各界關注。“3456”工作模式,即縣、鎮、村做到成立機構、抓好培訓、制定方案“三個準備”;落實政策宣傳、清理登記、“三資”管理平臺、公開公示“四項任務”;完成農業資產、流動資產、長期資產、固定資產、承包合同登記“五項內容”;解決界定難、清查難、評估難、核銷難、管理難、維護難“六個難題”。

  在工作推進中,組織人員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現有的各種資金、資產、資源進行全面盤點,逐項清查,逐一核實,造冊登記,全面摸清資金、資產、資源的存量、種類和分布,記錄增減變動情況。嚴把“清理、登記、核實、公示、確認、上報”六個程序,做到清理“流程、重點、范圍、時點、結果”五明確,形成資金、資產、資源“三資”管理三套臺賬。

  四、強化工作落實,加快改革進程

  在工作推進中,充分發揮農村“老支書、老會計、老文書、老黨員、老干部”參與作用,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鎮、村聘請有資質的第三方專業單位參與清產核資工作。資產清查結果及處理意見進行張榜公示7天。清產核資結果公示無異議后,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通報確認清查核實結果,登記造冊,建立集體資產監管臺賬。并由村“兩委”主要負責人、村務監督委員會負責人和財務人員等分別簽字確認,及時上報鎮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領導小組審核,逐級匯總上報,做到資產清查工作認真、嚴謹、一絲不茍,集體資產清查數據真實、有效。清產核資結果做到“五個不”,即不虛報、不瞞報、不錯報、不漏報、不重報,為集體“摸清家底”,向群眾“亮明家底”。

  五、探索典型模式,壯大集體經濟

  在全面完成清產核資等工作的基礎上,堅持把創新模式、放大效應作為有力舉措,立足資源稟賦,探索“四種模式”,壯大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一是推行產業發展帶動模式。依托全縣113個“雙百”產業扶貧基地,突出奶山羊、蘋果、核桃、食用菌、中蜂、烤煙等六大特色產業,推行“黨支部+集體經濟+產業+農戶(貧困戶)”模式,帶動12647戶貧困戶44264人發展產業增收。二是推行農業園區帶動模式。以73個農業園區為載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助農增收。溫水現代農業園區推行“借袋還菇”模式(企業先借食用菌袋,出菇后回購),通過“三免一借兩保障”的形式,與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開展股份合作,累計引導群眾土地入股1150畝,每畝保底收入600元,帶動就業503人,戶均務工收入2萬元。八渡中蜂養殖園區與桃園村、大力村等3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共建,采取托管代養、訂單生產的方式,發展中蜂3223箱,帶動423戶群眾戶均分紅820元。三是全域旅游帶動模式。圍繞關山旅游開發建設,引導5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636戶股民,以產業扶持資金和扶貧債券基金入股1092萬元,參與景區開發建設,每戶分紅800元。四是經營主體帶動模式。曹家灣鎮流渠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依托盛大烤煙等6個專業合作社,以集體資產、資源入股,采取保底+分紅的方式,發展核桃、烤煙等特色產業1550畝,耕地每畝保底收入500元,閑置資產得到盤活利用,集體經濟積累穩定增長;東風鎮下涼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流轉混合模式,流轉土地1860畝,每畝保底收入500元。

  通過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維護了集體和農民的權益。通過開展專項清產核資,摸清了家底,理順了關系,明確了責任,使得“三資”管理與村集體經濟活動符合國家、集體、村民的要求,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利益。理順了舊賬,糾正了錯賬,解決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加強村級財務管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是健全了“三資”管理制度。各村都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全縣按照《會計法》和“三資”管理制度等規定,認真抓好民主管理、財務公開、現金管理、債權債務管理、財務開支審批和村報賬員管理,使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

  三是促進了村務民主管理。對清產核資結果及時進行張榜公布與確認,并認真聽取村民的反饋意見,及時解決問題,辯明了是非,消除了疑慮,做到了“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促進了公開、倡導了公平,使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向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發展。四是推進了農村基層廉政建設。通過清產核資,提高了村財務的透明度,明晰了產權歸屬,形成了比較有效的監管機制,進一步提高了村干部經濟責任、廉潔自律、財經法紀意識,促進了農村基層干部廉潔自律。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張璟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