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綠色飯,掙上生態錢。”
茶成攏,樹成片,澗水藍,小樓起……如今的湖北省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就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村民們守著“流金淌銀”的綠水青山,享受著大自然的回饋,安安穩穩地坐在家門口掙錢就業、發家致富。
“荒蕪村”變身綠色幸福村
堰河村位于谷城縣西部,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稱號。漫步在堰河村,茂密繁盛的山林、繞村而過的河流、白墻青瓦的小樓、干凈清新的村容村貌、淳樸和善的民風,到處清清爽爽,賞心悅目。
讓人無法想象的是,上個世紀50年代直至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中期,堰河村卻是另外一幅景象。當時,為解決吃飯問題,堰河村人對山的利用有點過頭,走了點彎路,“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回憶起那段日子,村民張明祿老人嘆息不止,“沒辦法,窮啊,種地不飽肚只能到山上剝皮、砍柴賣,山都被我們扒光了,造孽啊!”
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的堰河人,對山水的依戀情結還是很濃厚的。80%以上土地為山場的堰河,優勢在山,出路在山,希望同樣也在山。1992年,閔洪艷擔任堰河村黨支部書記,立下了“人在,山在,綠色在”的誓言。他領頭制定了堰河村茶產業“三年發展計劃”,要讓所有“禿頭山”都成為“綠色銀行”,帶領村民先后發展茶園1200畝、杜仲等經濟林3000多畝,村民也逐漸擺脫貧困。
山綠了,河清了,生態產業立起來了。有飯吃,有錢賺,堰河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2003年開始,村委會在村里對環境進行整治,垃圾實施分類處理。一個月后,村容村貌大變樣,成為湖北第一個“綠色幸福村”。閔洪艷指著四周說:“堰河方圓16平方公里內,滿眼綠色,不見一點荒蕪之地。”
美麗生態鋪就新的致富路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雖然小雨淅淅瀝瀝,可到堰河村觀光旅游的游客仍然絡繹不絕。中午時分,20多家農家樂里,食客熙熙攘攘,要翻幾次臺才能確保每位食客吃上可口的熱飯熱菜。
來自河南南陽的游客張先生是當地的一名鄉村干部,早就聽說了堰河村的大名,這次利用假期帶家人過來旅游,他對這里的環境贊不絕口,“這里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態茶園綠意盎然,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村內小道干凈整潔,真不愧是最美鄉村!”
從2005年開始,堰河村綠色發展積淀的生態紅利,村莊環境整治帶來的美麗村容,開始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堰河村里的游人多了起來。
閔洪艷敏銳地認識到,這是個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的新機遇:出來游玩,游客不可能帶著鍋碗,哪怕一頓便飯也要有地方吃。2005年,從外地考察返回的閔洪艷和其他村民帶回了一個新詞兒——“農家樂”,號召大家把堰河的農家樂也做起來。不久后,堰河村第一家農家樂“銀杏山莊”正式對外營業,開業第一個月,平均日接待量超過500人次。看到“農家樂”生意如此紅火,村民們終于行動了,2007年、2008年,堰河村的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截至2020年,堰河村農家樂經營戶已超過全體農戶的半數,可容納上萬名游客同時就餐。
堰河村走上了一條借力鄉村旅游帶來的新的致富路。看到了發展潛力,在旅游發展集體經濟的道路上,堰河村人的步伐越來越大、越來越快,不僅成立了堰河生態旅游專業合作社,繼續深耕生態旅游服務,還將深受游客喜愛的木耳、香菌、臘蹄子、土雞蛋等土特產統一用上“堰河香”品牌。從提籃小賣到品牌包裝,堰河的“農家味道”被游客們打包帶到千里萬里之外。
村里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事干,個個有錢賺。全村100%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純收入遞增都在25%以上。2019年,堰河村僅生態旅游經濟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收入就超過2000萬元。2020年上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到堰河村旅游的游客有所減少,但是合作社每天在電商平臺的銷售額就有幾萬元。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產品變商品,農民變股民,合作社已成為堰河村人人分享發展紅利的“聚寶盆”。
把黨支部建在集體發展產業上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閔洪艷說,發展綠色產業、開展垃圾分類、發力鄉村旅游,一步步走來,村黨委和黨員干部發揮了戰斗堡壘和領頭羊的作用。
閔洪艷說,近年來堰河村經濟格局開始多樣化。農村舊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很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了。于是,堰河村創新推出了“三三制”管理機制,即:組織架構實行“三位一體”,村黨組織、自治組織、經濟組織三駕馬車一套班子,“兩委”班子成員“身兼多職”;民主管理實行“三會治事”,即黨組織會議議事、村民代表會議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后來還增加了村務監督委員會監事;工作推進“三聯共建”,即支部聯產業、干部聯項目、黨員聯農戶,共同奔上致富路。
堰河村黨委下設合作社、茶場、農業和養殖四個黨支部,都建在產業上,村黨委成員“一棵草頂一顆露水珠”,在各自負責的產業鏈上大顯身手。
在堰河村,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爭相為堰河村發展出力,群眾被感動帶動。2019年夏天,堰河村成立“生態保護夜巡隊”,開始由幾名村干部黨員牽頭,之后有5名無職黨員加入,后來群眾看到黨員們這么辛苦,也紛紛加入到保護堰河生態環境的行列。
各黨支部通過召集村民學政策、繪前景、拉家常;發動黨員入戶給村民做思想工作,黨員干部和群眾的聯系更加密切。廣大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村集體經濟不再“空殼化”,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這一系列變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明顯增強。
(作者單位: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辦事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