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江區麗陽鎮江聯村:瓷窯古道邊的秀美山村
時間: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近日,筆者走進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江區麗陽鎮江聯村,經過稻田,柏油馬路直通村里,只見一幢幢樓房井然有序相連,古樟、石橋、溪水、木柵欄,好一派江南秀美山村風光。

  江聯村地處景德鎮市西部邊緣,村委會下轄7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352戶1526人。近年來,江聯村“兩委”按照“以農業為根本、以產業為支撐、以文化為靈魂”的發展思路,圍繞“人文江聯、秀美風光”做文章,將昔日經濟、文化落后的窮山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全國文明村。

  拓寬產業發展渠道,推進產業扶貧興村工程

  “江聯村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目前特色農業這一塊主要以無籽西瓜種植產業為主,扶貧方面,主要通過貧困戶合作入股、以勞代資、勞動成果獎補等方式,鼓勵貧困戶投工投勞,用勤勞和汗水換取美好生活”村書記介紹道。

  為拓展西瓜銷售渠道,該村采取第三方營銷的方式穩定西瓜銷售價格,吸引游客現場采摘體驗,打響無籽西瓜品牌,每畝為瓜農增收3000多元。目前該村已建成扶貧四季果園1個,另有1個扶貧體驗餐廳正在建設中。據悉,全村僅剩的5戶16人貧困戶2019年人均年收入已超過4000元的標準,全村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指日可待。

  江聯村圍繞“農耕文化展示及體驗、現代農業產品開發、旅游觀光休閑、黨建引領示范帶動”四個方面開發新項目,正在開發1個集鐵匠鋪子、老油坊、老燒坊、碾米磨坊、中華剪紙等傳統農耕勞作為一體的展示體驗區,培育開發了生態果蔬、手工茶葉、特色草鴨、富鋅大米、黃袍龍蝦等特色農產品以及一批藥食同源產品,圍繞自然人文景觀進行開發建設,將山高路遠的地理劣勢轉變成休閑體驗的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如今的江聯村,60%以上的家庭擁有小汽車。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近兩年來,我們村在拆除旱廁、豬牛欄、藍皮棚、殘垣斷壁等人居環境整治上下了大力氣。村“兩委”一班人,結合本村實際,科學編制村莊建設總體規劃。本著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辦好事的原則,在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下,江聯村兩個自然村舊貌復新顏,總投入三百多萬元。”村書記感慨地說。

  據了解,兩年來江聯村通過向上爭取及自籌資金等方式,投入資金360余萬元,硬化道路1.6公里,鋪設瀝青道路5.2公里,修繕村民活動中心2個,悠閑廣場4處,架設景觀橋1座,打造景觀休閑林2處,修建機耕道3.6公里、下水管道2.2公里,安裝仿古景區路燈42盞、太陽能路燈36盞、實時監控攝像頭16個,繪制特色墻繪1100平方米、農村宣傳文化墻300米,新建了村級衛生室和游客接待中心等等,村容村貌大為提升。

  特別是“廁所革命”這一塊,江聯村鼓勵帶庭院的農戶開放自家院門,以集體出資租賃和建設、戶主和群眾共享共用的模式解決了公廁布點難這一難題。2018-2019年,江聯村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村。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村民道德文化素養

  據村書記介紹,江聯村十分重視豐富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聯合有關單位精心打造了“美麗鄉村季”系列活動,有舞草龍燈、歡歡喜喜鬧元宵等,有開耕節、鄉村總動員等,有荷花藝術節、西瓜藝術節等,有群眾歌詠月、鄉村運動會、迷你馬拉松等,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既提振了村民團結合作、積極向上的精氣神,又凸顯了鄉村生產生活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

  江聯村還高度重視教育和家風建設。村里小孩考取重點學校重點班級,由村里給予獎勵。出資將村小學內部道路全部鋪設成瀝青路面、新建環保塑膠跑道、教師周轉房全部安裝了空調。倡導“孝”道文化,引導村民加強對子女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教育,學習好傳統文化,傳承優良家風家訓,為子女陪同家中老人外出旅游發放補助。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抓好鄉村社會治理

  “江聯村黨支部重視將優秀青年和致富帶頭人吸收入黨,截至目前,已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人、黨員發展對象1人,發展預備黨員1人。村兩委班子45歲以下的占70%,高中以上學歷的占90%。”村書記向我們介紹道。村黨支部主動邀請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等部門的領導和業務骨干,對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進行培訓,提高全村黨員、干部的理論素養和政策水平。村“兩委”實行分工負責、追蹤問效制度,提高了村干部開展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在村莊治理方面,注重發揮村民小組長在保障村規民約的執行、促進鄉風文明上的示范作用,注重發揮婦女小組長和廣大婦女在環境整治、文明宣傳、文化活動方面的帶頭作用。大力提升村民參與村莊管護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綠色殯葬改革在江聯村得到了有效的實行。路邊、村邊、田邊所有墳墓全部遷移整改到位。設立了道德評議會、禁賭協會、紅白理事會等各種組織。這些組織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本文由本刊記者周嶸編寫)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