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肅南縣著眼盤活農牧村存量資源、資產和人力資本,下大力氣深化農牧村“三變”改革,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龍頭企業、農牧民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構建起以農牧民為主體、以股權為紐帶,整合農牧村、政府和社會各種資源要素的產業發展平臺,促進了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全縣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一、“三變”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產業。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因村施策強化各方協作,把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供給作為主攻方向,全縣農牧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不斷提高,“三品一標”農產品比重達到45%以上。截至目前,全縣4個品牌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創建“中國馳名商標”1個、“甘肅省著名商標”2個,形成了以高山細毛羊、牦牛、馬鹿、小雜糧為主的特色產品體系,“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特色日趨鮮明。明花鄉雙海子村注冊成立了沙海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農牧戶以資金入股,完善入股和分紅機制,農牧戶以每股500元的形式入股村辦合作社,現已入股47戶4.2萬元,合作社種植50多畝梭梭、100多畝文冠果和200多畝優質牧草,實現了合作社和股民利益最大化。上井村充分利用豐富的村集體資源,將柳古墩灘3750畝耕地整體流轉給甘肅上錦現代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村集體將農場收入以股份的形式分配到戶,逐步構建“合作社+集體經濟+農戶”的股權形式,探索形成“保底分紅+股份比例效益分紅”的分紅方式。馬蹄鄉大泉溝村飛天刺繡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自主設計開發80多種民族手工刺繡產品,銷售市場拓展到五個省十幾個大中城市,輻射帶動周邊300余名婦女實現就近就業創業,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
二是盤活資源要素,激發集體發展活力。以完善農牧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大河鄉西柳溝村、康樂鎮榆木莊村在先行開展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三變+幫扶+集體資源”“三變+特色產業”“三變+合作社”等模式。大河鄉金暢河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入股社員達71戶,全村流轉土地950多畝,采取“土地流轉掙租金、勞務務工掙薪金”的經營模式,引入企業種植馬鈴薯、藜麥,預計年底戶均分紅3000元、村集體增收5萬元。大河鄉天橋灣、營盤村聯合成立天營禾源蔬菜有限公司,與張掖市禾源蔬菜種植有限公司合作,集中連片流轉150多畝土地種植高原夏菜,每畝耕地租金400元,通過土地流轉,使企業獲益的同時,就近就地解決村上勞動力就業問題,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除租金收入外每年人均增收近9000元。白銀鄉東牛毛村和西牛毛村聯合成立阿圖沁旅游服務有限公司,以喀爾喀蒙古特色村寨的23座蒙古包賓館及公共設施折資入股,與深圳野果投資公司聯合經營,創立了農牧戶參與分紅、農牧村集體增加收益的雙贏模式。
三是創新扶貧模式,探索扶貧資金入股。整合歸集扶貧資金247萬元,變“輸血”為“造血”,為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分別投入40萬元作為股金,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利益分配機制,每年按8%利潤分紅,每村每年至少新增集體經濟收入3.2萬元,有效激發了承接主體與農牧村發展的積極性;為47戶相對貧困戶按每戶1萬元的標準投入扶貧資金,將扶貧資金量化為農牧民持有的股金入股經營主體,每戶每年可分紅800元,使一次性投入變為持續性增收,形成貧困戶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2019年,將農牧村“三變”改革與張肅公路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相結合,整合扶貧開發、民族地區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的資金,先后投入3500多萬元,修建農牧村基礎設施、發展鄉村旅游等,打造以康樂鎮榆木莊村、大河鄉西柳溝村、白銀鄉東牛毛村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特色村寨、農耕文化村寨和旅游示范村,形成的固定資產項目、經營性資產,通過折股量化分紅或固定收益等方式,增加村集體和農牧民的收入。
二、改革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問題
(一)宣傳引導不夠,思想認識不到位。農牧村“三變”改革是一項全新工作,加之目前仍處在先行試點和探索推進過程中,由于缺乏廣泛宣傳和深入指導,使得基層干部及農牧民群眾對“三變”改革的認識不清、理解不透,農牧民作為改革主體,不清楚自身在改革中的位置和作用,對新生事物存在顧慮,擔心損害自身利益,參與意識不強,主動性、積極性不高,一時難以形成有效的改革動力。還有些干部對改革政策把握不準,不清楚變什么、怎么變,對改革工作存有疑慮。
(二)村集體經濟乏力,持續增收后勁不足。肅南縣大部分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農牧民對畜牧業傳統產業依賴度高,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不足,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興富民產業還處于培育萌芽階段,村集體經濟積累主要依靠集體草場草補資金和草原流轉收益等,如果剔除集體草場草補獎勵資金因素,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的比例將達到70%以上,沒有較好的集體經濟項目,也沒有可入股量化的經營性資產,全面推行農牧村“三變”改革工作難度大、制約因素多。
(三)產業特色不明顯,承接經營主體缺乏。肅南縣雖現有農民合作社280家、家庭農場218家,但真正做大做強的很少,除一些運行規范且效益較好的專業合作組織外,大部分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規模小、層次低、帶動能力弱,可參與改革發展的經營主體和承接主體很少,真正能得到群眾信任且經營水平高的企業不多,“三變”改革缺乏利益承接主體。加之現有綠色食品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和“中國馳名商標”“甘肅省著名商標”的品牌帶動效應不明顯,農畜產品深加工能力滯后,難以擺脫“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傳統,全產業鏈構建、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還有許多短板和弱項。
三、進一步深化推進改革
工作的意見建議
農牧村“三變”是一項全新改革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要結合農牧村實際情況,積極穩妥推進,確保農牧村“三變”改革有序有效推進。
(一)培養中堅力量,保持改革活力。切實加強對鄉(鎮)村干部、種養大戶、農牧業企業及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等改革關鍵人群的政策培訓和業務指導,組團到改革先行地區考察,現場了解改革模式和發展方式,強化創新意識,引導他們知曉“三變”、支持“三變”、參與“三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改革成效,以真金白銀的改革紅利,合力形成改革的中堅力量,帶動“三變”改革梯次推進。
(二)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融合發展。農牧民股份分紅,分的是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帶來的增值效益。因此,農牧村“三變”改革要有好的產業依托,以農牧村基礎產業為核心,以“延鏈補鏈”項目建設為引領,圍繞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為農牧村“三變”改革提供產業支撐。要創新“‘三變’改革+”經營機制,依托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文化產業,重點打造一批生態良好、產業發展、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通過打造改革樣板,推動“三變”改革由“盆景”變“風景”。
(三)壯大經營主體,引導聯合經營。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是“三變”改革的重要平臺和載體,通過經營主體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產,帶來經濟效益,有效解決人力資源分散、資金分散、農民分散的問題。要按照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在農畜產品規模化種養殖、精深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上引進、培育、打造一批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力大的骨干龍頭企業及合作社,引導農牧民、村集體和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生產企業與合作社、農牧戶合作融合,走聯合發展的路子,推進市場主體與農牧戶實現“雙贏”。
(作者單位:甘肅省肅南縣農村經營指導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