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諸暨市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著眼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先后出臺《村級集體經濟消薄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關于諸暨市村級集體經濟消薄攻堅的補充意見》,形成了基金分紅、產業發展、土地入股、資產盤活、物業經營、服務增收、鄉賢反哺、村企結對、村企BOT、金融支持等10條集體經濟增收路徑。2019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0.4億元,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86.3%,計劃到2020年全面消除年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下薄弱村。
一、基金分紅。2013年,該市市鎮村三級分別出資,其中財政切出2.6億元專項資金,共籌資4.04億元,以60萬元為一股,共同籌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基金主要投資于政府融資平臺,獲取利息收入。實行基金股份動態調整,每年安排前三年經營性收入穩定在50萬元以上村退股,落實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下的村參股,2019年,參股村達377個,占總村數的79.2%,總股數516股,實現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下村全覆蓋的同時,120個村參2股以上,每股分紅7.5萬元,參2股的村每年將有15萬元的穩定分紅收入。
二、產業發展。村集體利用土地、湖畈、環境、文化等各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產業、旅游項目等。如五泄鎮十四都村打造“荷文化”主題休閑觀光景區,通過推出荷花節、荷花宴和蓮子酒等“荷系”菜肴,去年游客超7萬人次,村經營性收入達62.07萬元。趙家鎮東溪村依托“3A級景區村”打造“古榧奇姿、林茂樹古,佳果名茶、階梯十景”等景觀,發展榧鄉風情生態休閑旅游,去年游客超20萬人次,村經營性收入達35.96萬元。
三、土地入股。村集體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由村集體實行集約化經營,增加集體經營收入。如山下湖鎮解放村1035戶農民于2015年將2000多畝土地經營權委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流轉給浙江米果果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實行“保底收益+贈送10%股份+利潤分紅”模式,村集體每年增收100多萬元,農戶每年每畝分到600斤稻谷,由合作社按當年國家收購價折現支付給農戶,確保每畝每年不低于1000元收益,實現了集體、農戶、企業三方共贏。
四、資源盤活。通過山林田地湖公開發包、農房激活等方式,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如浣東街道蘿山新村8個魚塘公開招投標,承包費從原來每畝僅350元,增加到最高1200元,村集體增收101萬元。店口鎮牛皋社區經公開招投標,投資450萬元將閑置老菜場改造提升為標準農貿市場,每年村集體增加收入80萬元左右。大唐鎮柱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閑置的老廠區承租給大唐鎮人民政府用于打造“襪藝主題廣場”,租期10年,村集體每年增收100多萬元。
五、抱團聯建。由市、鎮(街道)統籌,對區位條件差、發展空間受到限制的村,突破鎮域和村域限制,跨區域在開發區、小微園區抱團聯建物業項目,獲取穩定的物業租賃收益。立項抱團聯建(購)項目18個,受益村195個。如楓橋鎮屠家塢村、馬嶺村、四聯村、東三新村4個村,于2017年籌得1600萬元啟動資金,聯合組建諸暨市東三汽配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楓橋鎮智創工業園區拍得10畝土地,聯建標準廠房出租給“低小散”家庭汽配加工戶,預計每年實現物業租金收益100萬元左右。
六、服務增收。發揮村集體服務承接功能,承接綠化養護、河道保潔、垃圾分類等勞務服務。如暨陽街道安家湖村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與村沼氣站的運營相結合,與街道辦事處簽訂合作協議,安家湖村負責清運周邊14個村的廚余垃圾并作資源化處理。街道辦事處每月向安家湖村支付垃圾清運、資源化處理費用6萬元。安家湖村不僅節約了購買沼氣發酵的原料費用,每年除去垃圾清運成本還能增加經營性收入60余萬元。
七、鄉賢反哺。通過村外出創業成功人士牽線搭橋、投資捐助、認購認建等方式,為本村引入資金、項目,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如大唐街道上下文村于2010年投資建設有機藍莓產業園,經多方聯系,本村鄉賢楊曙方出資2000萬元成立公司,負責藍莓的銷售和深加工。藍莓產銷兩旺,上下文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09年的不足10萬元,到2019年超130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八、村企結對。開展“百企結百村、消滅薄弱村”專項行動,32家企業成功結對11個山區鎮鄉的32個薄弱村。如馬劍鎮石門村、慶豐和村抓住村企結對契機,與萬安集團、軍聯銅業、風帆管業達成首批總額10萬元的農產品銷售協議,石門村出售翠冠梨1萬斤,其中萬安集團購買5000斤,軍聯銅業、風帆管業各購買2500斤;慶豐和村出售西瓜2萬斤,其中萬安集團購買10000斤,軍聯銅業、風帆管業各購買5000斤。
九、村企BOT。即項目產權為村集體所有,吸引私營企業參與設施建設經營,項目到期后無償移交給村,實現村企共贏。2012年,浣東街道曲陶阮村通過公開招標,將30畝保留用地出租給浙江宏越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租賃期40年。由該公司出資在保留地塊上建造東遠裝飾市場,每年向村集體上交租金80萬元,且租賃費每5年遞增20%,租賃期滿后,保留用地上的不動產無償移交給曲陶阮村,村集體既有穩定租金收入,又增加了固定資產。
十、金融支持。該市與農商銀行達成合作協議,創新推出“富民貸”貸款,用于美麗鄉村建設、村級基礎建設投資、置換民間借款等,貸款利率按基準利率執行,貸款額度最高為500萬元,已向195個村發放貸款。如楓橋鎮屠家塢村、馬嶺村、四聯村、東三新村4村聯建標準廠房,貸款400萬元,確保了項目順利啟動。同時,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產權+信用”形式發放農房、農林、集體經濟股權等抵押貸款,累計發放各類產權貸款6070戶、貸款余額7.78億元,有效地解決了村級集體經濟融資難籌資難的問題,助力薄弱村實現快速增收。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