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山東省蒙陰縣舊寨鄉充分借助上級政策、資金、項目,堅持自主發展與扶持發展相結合、重點發展與全面發展相結合,突出黨建引領,堅持因村制宜,持續全面推動,各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近期,筆者立足舊寨鄉集體資產監管和村集體增收現狀,圍繞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主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在調研過程中,通過與黨建、扶貧部門對接,征求部分村負責人及財會人員的意見,取得了大量的數據資料,摸清了集體家底和經濟狀況,深入分析了存在的困難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對策建議。
一、舊寨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一)收入總量增長快。舊寨鄉共有33個行政村,從2019年度村集體經濟收入情況來看,全鄉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的村有19個,占比57.6%,分別是北樓、八里廟子、杏山子、向陽峪、李家宅子社區、呂家莊子、龔家莊子社區、西彭吳、舊寨、劉家上峪、大上峪、蓮汪崖社區、東里莊社區、殷家嶺社區、西里莊、南莫莊、常坪、龍汪峪社區和臥龍灣社區;年集體經濟收入在3萬-5萬元的村有4個,占比12.1%,分別是于家嶺社區、馬家河社區、北峪和長嶺;年集體經濟收入在3萬元以下的村有10個,占比30.3%,分別是東彭吳、高家莊子、王家莊子、上峪、雙河、雙福、沈家莊、北莫莊、上河和書堂。較2015年度相比,各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二)經營收入在提高。近年來,舊寨鄉結合各村實際,深入分析,認真研究,拓展思路,走出一條“支部引領產業,產業帶動集體增收”的發展之路。從2015年開始,全鄉發展集體經濟增收項目82個,帶動24個村(社區)實現集體增收。目前,全鄉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達到24個。特別是北樓村建設了迎仙橋現代農業項目,臥龍灣村引進了農業光伏項目,建設了果品交易市場、蜜蜂養殖場、蜜桃周轉筐生產企業等,不僅促進了本村集體經濟發展,而且輻射帶動了周邊村莊共同發展。
(三)村級家底更清晰。自去年以來,舊寨鄉通過推進實施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徹底摸清集體家底,合理進行股權分配。通過一年來的持續努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改革摸清了集體家底,厘清了成員邊界,拓寬了增收渠道,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進一步提升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給集體和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四)集體經濟不平衡。由于各村原有基礎、資源條件和發展方向的不同,村與村之間集體經濟實力相差懸殊。2019年,北樓、呂家莊子、西彭吳、蓮汪崖社區、東里莊社區、殷家嶺社區、臥龍灣社區等7個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20萬元以上,東彭吳、上峪、雙河、沈家莊、北莫莊5個村仍然薄弱,年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萬元。各村之間不平衡,村集體經濟發展任重道遠。
二、調研了解到的困難與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舊寨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收支難以平衡。在33個行政村中,有8個村收支有盈余,有21村基本實現收支平衡,但東彭吳、上峪、雙河、北莫莊等4個村仍然收不抵支。
村級集體組織“造血功能”相對不足,收入來源單一。房屋、土地承包收入普遍為各村集體的主要收入。部分村拓寬經營渠道發展的能力不足,自我營收能力較弱。
村級集體組織“剛性”支出逐年增加,村級運行壓力增大。特別是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各項公益設施維護、綠化養護、環衛保潔等長效管理支出大大增加。部分村級債務負擔過重,如于家嶺村和北峪村,主要是土地增減掛項目農戶欠款未收齊,村欠工程款較多。
部分村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的動力不足、信心不強、辦法不多,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集體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三、思考和建議
結合舊寨鄉實際,現就進一步發展壯大全鄉農村集體經濟,提出如下建議:
(一)強化指導幫扶。建議推行領導干部聯系經濟薄弱村、部門和企業聯村結對制度,持續對各村進行指導與幫扶。堅持因村制宜、分類指導,認真分析每個村的發展條件和特色優勢,精心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積極向各村提供切合實際,具有政策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精準指導,探索發展適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在幫扶方式上,從單一財政扶持轉變為政策、財政、智力等綜合施策上;在工作主體上,充分尊重農村集體組織自治原則,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利益,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組織的主觀能動性。
(二)拓寬發展思路。借助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生態文明示范片區、農村閑散土地整治利用、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建設等政策,做好與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結合文章。發揮舊寨鄉百年杏園、山旺農莊、迎仙橋農業公園、騰龍崮景區等示范引領作用,切實為村集體發展旅游、服務村民、壯大經濟提供指導支持。充分整合利用各村現有資源,指導各村深入挖掘當地人文、歷史、民俗、特產等,發展休閑采摘、創意農業、民宿休閑、蜜桃制品等產業項目,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支持和鼓勵村集體合理利用山林、荒地、低丘緩坡等資產、資源實現增收。
(三)健全長效機制。
1. 嚴格資產管理。規范村級財務公開,推動村集體經營管理的公開化、透明化和規范化,接受村民監督。加強村級民主管理,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民主決策機制,規范和完善民主決策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不斷提升村集體經營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學性。
2. 堅持典型帶動。立足實際,突出特色,在縣委有關部門的具體指導下,總結形成各村增收的好思路、好方法,努力通過典型示范,整體推動全鄉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3. 防范化解風險。嚴格落實債務化解責任制,控制新增債務,采取“一村一策”的辦法,加大現有村級債務的化解力度,著力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營造寬松環境。
(四)加強基層建設。
1. 建強班子。加強對村“兩委”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能力,每年組織村黨組織書記、村“兩委”成員到先進地區進行考察學習,開拓發展經濟思路,增強致富帶富本領。
2. 頭雁引領。借助農村黨組織書記選配改革試點工作,把有能力、肯干事、能成事的農村人才選到支部書記崗位上,注重培養書記后備干部,助推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
3. 優化考核。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納入對村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優化考核辦法,落實有關責任。探索建立村干部報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機制,激發“兩委”班子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舊寨鄉農經管理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