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如何考核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指標
時間: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中國農村網 作者:董世峰 字號:【

  2020年是四川省射洪市脫貧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的收官之年。集體經濟收入指標考核,是射洪市對貧困村開展退出驗收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積極認真做好貧困村退出集體經濟收入指標考核準備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明確范圍

  根據中央、省、市考核文件,村集體經濟收入考核的是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是指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經營、發包、投資、提供服務及上交等獲得的收入,減去經營支出和管理費用后的差額,即集體經濟組織獲得的純收入。包括集體資金存入銀行獲得的利息、生產經營性純收入、管理服務性純收入、資源資產經營權流轉獲得的發包收入等,但不包括上級撥付的專項經費(如辦公費、運維費)、各級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物資和捐贈款項、上級撥付的專項撥款、集體資產出售收入、征地補償款收入、貧困戶應得的分紅收益、業主委托村集體支付農戶的土地流轉費等,均不得作為集體經營性收入。

  二、及時入賬

  收入按月結算,按月入賬,按照會計核算年度的話,集體經濟收入指標考核的時期為每年的1月至12月,但是,因為2020年為最后一個年度,在國檢前,還有縣級預檢、市級預檢和省級預檢,為確保在國檢、省檢、市撿和縣檢前所有收入全部入賬,各村應該提前1個季度完成集體經濟年度增收任務。

  三、明白任務

  集體經濟收入指標考核范圍是哪些?哪些可以計入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范圍?撤鄉并村后,集體經濟收入是按照撤并前的行政村收入考核還是按撤并后行政村考核?集體經營性收入是按照權責發生制計算還是按照收付實現制計算?這些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指標的考核標準,省級考核標準是按照貧困村總人口計算,人平6元,有的市縣考核標準為村平每年不低于3萬元。有的收入需扣除生產成本,有的收入本身就是純收入等等。這些要求,必須搞清楚,搞明白。

  四、對標補短

  1. 指標任務是否完成。從2014年開始到2020年止,不僅幾年累計考核指標要達標,而且分年考核指標也要達標。

  2. 佐證資料是否完整。記賬憑證、收款收據、銀行進賬單小票或銀行流水賬、收入來源佐證資料必須齊備。

  3. 佐證資料是否規范。如:收支審批是否規范,民主決策是否規范,票據是否規范,投資決策流程是否規范。

  4. 會計核算是否正確,固定資產該折舊的是否折舊,該扣除生產成本、管理成本的是否扣除,核算科目是否正確。

  5. 成本扣除是否科學。

  五、公開公示

  收入項目有哪些?各項收入是多少?核算方式是怎么樣的?這些內容,都要分年分項目進行公開,主動接收群眾監督,讓群眾知曉明白,杜絕虛假收入和不實收入。

  六、相互印證

  1. 集體經濟增收試點項目的收入與村集體經濟收入相互印證。

  2. 集體資產收益扶貧項目收入與村集體經濟收入相互印證。

  3. 產業扶持基金投入到新型經營主體分紅收入與村集體經濟收入相互印證。

  4. 其他財政資金投資收益與村集體經濟收入相互印證。

  5.幫扶單位捐贈資金(資產)投資收益與村集體經濟收入相互印證。

  七、數據準確

  記賬憑證與收款收據、銀行流水記載的金額要一致,年度匯總數據要與分項收入金額一致。

  八、注意事項

  1. 資料收集

  每一筆收入需要收集的資料包括:記賬憑證、收款收據、銀行進賬單小票或銀行流水賬、收入來源佐證資料,如:資產出租(租賃)協議,資源性資產對外承包合同、投資協議;集體統一經營的,還涉及收獲的產品數量、銷售收入、生產成本、完稅憑證、勞動力成本等等;如取得的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的,還涉及流轉土地面積和收取的標準等。

  2. 資料裝訂

  以入賬時間先后為順序,分年度裝訂。每筆收入收集的資料裝訂順序為:記賬憑證、收款收據、銀行進賬小票、佐證資料協議(合同等)的復印件,每份復印件加蓋提供單位的公章。復印件必須與會計核算資料完全一致。每筆資料裝訂完后,依次裝訂第二筆收入資料,再裝訂第三筆收入資料,以此類推,依次裝訂。一個年度裝訂一本。如果一年所需裝訂的資料太少的話,也可以2年資料裝訂一本。

  3. 分年匯總

  為方便檢查人員的檢查驗收,建議每個貧困村,對每個年度的收入,按照入賬時間先后為順序,建立一個年度村集體經濟經營性純收入目錄表。目錄表中主要需列明的內容包括:序號、入賬時間、記賬憑證編號、經營性純收入摘要、金額、備注(特殊情況說明)。

  4. 特殊情況說明

  涉及收入事項中,將需要特別說明的情況,寫成書面的資料,附在分年匯總表后。

  (作者單位:四川省射洪市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