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爭取紓困資金幫助農業企業復工復產
農業企業復工復產的核心問題是缺乏資金,湖北省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建立了綠色通道,組織協調4594萬元分配到區,將2020年新增的農業企業貸款貼息的比例提高到50%。目前,武漢已經搜集和推薦了439家中小微企業,爭取紓困資金能夠達到10億元,幫助這些企業復工復產。
截至4月11日,武漢市277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部復工,達產率67.8%;206家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已全部復工,生產能力恢復率75%;武漢全市畜牧等行業生產企業262家,復工率99.2%,90家水產養殖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武漢市已播栽春季作物149.74萬畝,80家種子企業全部復工復產,991家農資經銷門店開業。
武漢市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總的來說,武漢市春耕備耕所需種子、種苗、農藥、肥料、薄膜準備較為充分,可滿足春季農業生產需求。同時積極推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項目建設,推動項目轉型升級。目前,武漢市已啟動建設了6個項目,達成后可以新增34萬頭生豬的產能。
四川威遠:村級調整 賬目合并須接受監督并公示
近日,四川省威遠縣制定印發了《威遠縣村級建制調整改革財務合并指導意見》,意見要求村級建制調整的步驟為成立資產清查組、鎖定債權債務、封存資產、凍結賬戶、清理審計、合并賬目。在賬目合并過程中,首先,接受群眾監督,做好7天的公示。隨后各鎮農村會計核算服務中心進行調賬,生成新的各類會計報表,按照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名稱建立新的賬套,將涉及村的財務數據進行合并,并按相關規定到開戶銀行和鎮農村會計核算中心辦理印鑒變更手續。財務賬目凍結后,財務公章和印鑒由鎮資產清查組暫時保管,村確需發生日常零星運轉經費,經集體研究請示后,先由個人墊付。
意見強調,在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中,做到“六個不準”:不準私分、轉移村集體資金和實物資產;不準變賣固定資產,暫停一切資產租賃、工程承包等行為;不準突擊花錢,用集體資金吃喝、送禮;不準瞞報、漏報和虛報村集體資產;不準建“賬外賬”,私設“小金庫”;不準拖欠、占用村集體款項和實物。
廣州花都:37個村社遞交農村集體資產網上競投申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為有效降低交易帶來的人員聚集風險,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創新引入“互聯網+”概念,將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線下交易轉移至線上,通過農村集體資產網上競投系統完成交易,實現業務處理零接觸,確保疫情期間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工作不停滯。
截至目前,該區已有37個村社遞交了網上競投項目申請。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實行網上競投以來,截至4月7日,復核受理電子競投交易92宗次,成功交易項目11宗,其余正按計劃有序進行規范交易。
據悉,從去年6月開始,花都區就著手打造區級農村集體資產網上競投系統。與傳統交易模式相比,該系統實現了農村集體資產交易、服務和監管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具有信息保密、管理規范、陽光透明等優點,在加強農村基層廉政建設、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實現全面升級。
江蘇張家港:打造農村集體資產監管“閉合鏈”
收繳欠款一直是農村集體資產監管中的難點重點,針對“收繳欠款不力,余欠金額較大”等問題,為徹底扭轉拖欠集體欠款收繳的被動局面,江蘇省張家港市經開區紀工委首創“321(三方兩步一議)”工作法,與政法與社會管理辦公室、農業農村局等業務部門一起,主動牽頭企業、村集體與法院三方對接,將目前暫不能一次性清繳的,啟動“人民調解+司法確認”兩步程序,打造閉環處理模式。
對凡是拖欠農村集體資產欠款的單位,在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的調解下,與各村統一簽訂調解還款協議,然后由人民法院對簽訂的調解還款協議書統一由予以司法確認,到期欠款不履行的,即申請法院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此舉一方面減少訴訟成本,避免了因到期不還,采取訴訟措施造成清繳拖延時間更長;另一方面也將監督前置,體現了簽訂還款協議的嚴肅性和對集體資產監管的紀律性,對欠款人更有約束力和威懾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