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民收入逐年提高,但有些地方集體經濟仍然相對薄弱,“窮廟富和尚”現象比較突出,嚴重影響了基層組織建設,影響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以,千方百計增加集體收入,實現農民和集體收入同步提高,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現實課題。筆者總結了山東省泰安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加集體收入、壯大集體經濟的五條路徑,供大家參考。
一、做活土地文章
土地資源是個寶,增加收入不可少。在農村,土地是最普遍、最重要也是最有潛力可挖的資源,把握好農村土地政策可以并且完全能夠實現富村富民。
流轉“可耕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土地流轉”,準確地說是“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流轉至少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農民能夠在城市找到工作,脫離土地成為可能;二是工商資本大量進入農業,能夠大面積流轉土地。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村集體扮演的角色就是“服務”,流轉大戶通過村集體統一流轉農民的土地,而不是讓流轉大戶“一家對萬家”。土地流轉一方面可以富民,農民實現一次流轉三次收入:土地流轉得租金,股份分紅得股金,入園就業得薪金;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富村”:通過基礎設施入股,為流轉大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岱岳區滿莊鎮曹家寨村、寧陽縣蔣集鎮鄭龍村等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農民、集體雙增收。
改造“廢棄地”。對于距離村莊較遠又多年不用的墳地、灣地、沼澤地、邊角地等零星小地塊,從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村集體收入的角度出發,可以積極發展家禽養殖業。由村里出資對土地進行集中整治,然后對外發包,能夠實現對廢棄地的再生利用。肥城市安駕莊鎮洼里村統一整理廢棄地60多畝,發包給新農大特種養殖場,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多萬元。
用好“富余地”。由于二輪延包時存在的面積誤差,再加上農民承包土地周圍存在水渠、道路、邊角,客觀上形成了土地整理后可耕種面積大于賬面耕地面積,在泰安市,這個“富余”平均在15%左右。如何通過“富余地”增收?就是在向流入方流轉土地時,以實際丈量面積為準,“富余地”流轉租金歸村集體所有。肥城市湖屯鎮前興隆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溢出“富余地”地300多畝,作為村集體股份入股,每年可分紅24萬元。
二、做活資產資源文章
資產資源搞發包,統一招標收入高。通過對集體“三資”清理,盤活集體“沉睡”的資產,采取統一招投標或合作經營等形式,增加集體收入。這里主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先對集體“三資”進行清理。對貨幣資金、資產資源、經濟合同、債權債務等進行徹底清理,做到資金不漏一分、資產不漏一物、資源不漏一寸,應清盡清,能用盡用。二是要實行統一招投標。對清理出來的各類閑置和已經到期的資產資源,要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統一進行招投標,也可以在已經建立的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臺上公開交易,避免一切違反民主程序的發包,杜絕個別人或部分人私相授受,損害集體利益。在統一招投標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程序進行,注意保存各種影像資料。三是合同簽訂一定要規范嚴謹。鄉鎮要加強對村集體經濟合同的管理,做到簽訂、管理、監督全覆蓋。寧陽縣文廟街道張莊村將收回的170余畝林場地統一發包,每畝地年收入1200元,村集體年增收20余萬元。
三、做活植樹造林文章
“四邊”植樹輪流伐,年年都有收入拿。植樹既有經濟價值,又有生態價值,省時省力,“晚上人睡覺,夜里樹長錢”。一要科學規劃,村邊、路邊、溝邊、田邊兼顧。二要科學管理,種植一些周期短、見效快、附加值高的樹種,要科學安排茬口和采伐檔期,做到年年栽樹,年年伐樹,年年有收入。三要市場化經營,權利共享,義務共擔,樹栽在誰的房前屋后由誰負責管理,樹栽在誰的田邊由誰負責管理,誰管理誰受益,集體群眾按照一定比例分成,集體占小頭。群眾責任明確、義務明確、權利明確,就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避免年年栽樹不見樹。四要依法采伐。通過在“四邊”植樹造林,既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又增加了村民和集體收入。東平縣商老莊鄉八里灣村利用四分干渠兩側及柳長河兩側空閑地帶,發包給群眾種樹,收益四六分成,村集體和群眾收入都有提高。
四、做活第三產業文章
如果周圍有工廠,二產三產要跟上。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依托一個企業帶活三四個村。可以依托企業成立加工分車間或加工分廠,也可以依托企業成立服務隊、運輸隊等服務實體,興辦第三產業,增加集體收入。東平縣彭集街道后圍村依靠緊鄰山東瑞星化工集團的優勢,村集體先后成立了裝卸隊、運輸隊,并在企業周圍建設了沿街商鋪對外統一租賃,村集體每年收入45萬元以上。
五、做活合作社文章
合作組織要興辦,農民集體都有賺。村集體領辦合作社,也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主要做法:一是村集體通過土地、廠房、機器、無形資產等入股,從合作社獲取分紅;二是村集體通過為社員和經銷商服務,從經營雙方獲取服務費。肥城市湖屯鎮前興隆村積極探索“土地、勞力、資金三種資源合作+入股”模式,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先后成立了匯隆土地股份合作社、匯隆勞務股份合作社和社區置業股份合作社,分別將土地經營權、閑散勞動力和村集體資產入股,通過分紅實現集體增收。每年村集體從土地股份合作社分紅24萬元,從勞務股份合作社分紅20萬元,從置業股份合作社分紅26萬元。另外,通過為滕頭園林公司搞好服務,每畝收取公司服務費30元,村集體分紅6萬元。每年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14萬元。#FormatImgID_0#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