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起,浙江省嘉興市以補齊集體經濟薄弱村“短板”為突破口,連續出臺三輪“強村計劃”政策意見,從資金、土地、稅費、信貸等方面加強扶持,因地制宜總結推廣“強村九法”,特別是在全省首創“飛地抱團”增收模式,為村級集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2019年底,全市858個村年經常性收入達20.6億元,村均240.8萬元,年經營性收入達15.1億元,村均175.7萬元,全面實現年經常性收入100萬元以上、年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村全覆蓋。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遭遇一定挫折。為深入全面了解疫情對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的影響,嘉興市農業農村局對所轄7個縣(市、區)相關情況作了調查分析。
一、疫情對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影響
1. 村級集體經濟支出增加。疫情期間,廣大農村地區是防疫抗疫的主戰場之一,村級擔負著網格化排摸、交通和人員管制、入戶宣傳等的重要職責,相應承擔了諸多支出,包括防疫物資采購費、人員務工費、伙食費、交通管制隔離材料費等。如桐鄉市大麻鎮永豐村雖要求本村值勤人員回家就餐,但近一個月的伙食費和誤工費仍達4萬元;桐鄉市濮院鎮永聯村作為一個開放式農民安置小區,因采取封閉式管理,在購買通透式、鐵網綠籬、實體墻等隔離材料上支出約8萬元。根據部分縣(市、區)的統計,疫情期間,嘉善縣118個村共增加支出約1741萬元,村均14.8萬元;海鹽縣105個村共增加支出約2000萬元,村均19萬元;海寧市182個村共增加支出約810萬元,村均4.5萬元;在疫情相對嚴重的秀洲區,卡點設置較多的村每日支出近萬元。
2.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減少。一是物業租賃收入減少。從村級收入結構來看,物業租賃收入是嘉興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最主要來源。疫情期間,因工廠停產、商場歇業、農貿市場分時開放,村級標準廠房、商廈、農貿市場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大部分承租方提出減租、緩租、退租要求,給村級物業經濟帶來一定壓力。如秀洲區新城街道木橋港村是一個城郊村,因店面關停、租金減免等原因,預計損失百萬元;海鹽縣村級資產出租收入共減少約600萬元,占去年物業租賃收入的8%-10%。二是經營收入減少。不少村級自營項目被迫暫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農村家宴中心。家宴中心是嘉興農村地區承辦春節期間年酒聚會的主要場所,但因疫情原因全市254家農村家宴中心全部停業,如南湖區26家家宴中心預計損失60萬元,海鹽縣武原街道家宴中心預計損失27.5萬元。此外,還有一些由村牽頭組建的強村公司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如桐鄉市石門灣糧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因交通受阻增加大米運輸、搬運成本約2萬元。三是土地流轉收入減少。疫情期間,因農產品滯銷導致經濟損失,部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出下調土地流轉租金或延期交納;還有部分主體在土地流轉到期后暫未續租,如嘉善縣陶莊鎮汾南村100余畝土地至今沒有發包出去,村直接經濟損失10萬余元;平湖市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顯示,今年2-3月期間,土地流轉租金起拍價已有所下降。四是鄉村旅游收入減少。一些以農家樂、民宿、餐飲等鄉村旅游為重要收入來源的村基本沒有客流。如海寧市因鄉村旅游導致村級經濟收入減少約605萬元;海鹽縣秦山街道永興村因旅游項目簽約推遲影響集體經濟增收。
3. 村級物業項目建設、招商進度受影響。一是村級物業項目建設受影響。近年來,嘉興各地大力推動“飛地抱團”發展,全市101個“飛地抱團”項目中有33個尚處于建設階段,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標準廠房、物業用房一時無法正常施工,如桐鄉智創時尚產業園項目因用工困難和建筑材料緊缺,工程建設進度明顯滯后。二是村級物業項目招商受影響。一些處于招商、招租階段的項目同樣受到影響。如平湖市經濟開發區智創園項目,因交通管制原因,客商暫時無法正常開展考察,簽約或在談項目確定延期;嘉善縣西塘鎮鴉鵲村廠房年底到期后因招租暫緩,預計損失50萬元。
二、嘉興市出臺政策措施緩解疫情影響
1. 充分發揮“飛地抱團”項目的“穩定器”作用。“飛地抱團”是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統籌、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各個“飛地抱團”項目不僅畝均產出增長明顯,更是通過保底分紅的分配機制,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帶來穩定收益。通過堅持“飛地抱團”發展,最大程度地緩解了疫情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沖擊。據統計,全市101個“飛地抱團”項目中,村均分紅達20萬元-30萬元,最高90萬元,收益率普遍達8%-12%,最高達到20%。
2. 充分發揮村級資金“非現金”結算的監管作用。疫情期間,雖然村級支出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嘉興始終堅持監管力度不松勁,全面實行集體資金支付網上審批、“村務卡”使用等非現金結算方式,既避免了接觸式的傳統審批方式,提高審批工作效率,又筑牢了村級財務管理的安全堤壩,防止疫情期間村級支出管理混亂。針對口罩、帳篷、消毒藥水等防疫防護用品和卡點物資裝備的緊急采購,明確提出通過網上審批系統完成支付。對部分需要社員(代表)會議通過的事項,事先以線上方式做好溝通,明確待疫情結束后立即補齊相關手續。同時,就疫情期間村級資金使用、務工費發放、接受捐贈資金管理等問題作好研究指導。
3.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慈善捐款等渠道的幫扶作用。目前,部分縣(市、區)已預撥了疫情防控補助經費,如南湖區對所轄村集體經濟組織撥付2-3萬元不等的防疫經費。社會各界的企業、鄉賢、愛心人士也對各村提供了物資和資金上的幫助,如平湖市曹橋街道百壽村企業鄉賢等捐贈了一批口罩、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物資和慈善捐款4.5萬元。
三、消除疫情影響,進一步扶持集體經濟發展的建議
1. 進一步推廣“飛地抱團”發展模式。觀察此次疫情發現,雖然各村的集體經濟存在一定損失,但由于嘉興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渠道主要來源于“飛地抱團”等物業項目,損失程度相對較小。特別是對于全市經濟薄弱村來說,全部兜底納入到“飛地抱團”項目中,年內能夠獲得穩定收益,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因此,建議進一步推廣運用“飛地抱團”發展模式,加強對“飛地抱團”項目支持力度。一方面,要減免相關稅費,如對在建設中土地使用稅采用減免優惠,對正在報批、建設、驗收過程中應交的有關規費予以減免。另一方面,加強金融扶持,擴大貸款投放規模,對符合貸款準入條件項目,提供及時、足額的信貸,貸款利率給予最大優惠。
2. 進一步加強疫情期間和后疫情時期村級集體經濟扶持。疫情期間,因人員流動限制,出現了本地剩余勞動力增加、外來勞動力緊缺的現象。建議引導有需求的強村公司、農業經營主體雇傭本地村民,有效緩解用工難題,確保相關村集體經濟項目盡快恢復。用好“互聯網+村集體經濟”模式,借助電商平臺,整合本地農產品資源,搭建網上農貿市場,為村級集體發展謀求新出路。疫情結束后,建議盡早出臺村級集體經濟扶持辦法,充分考慮疫情因素,合理設置目標任務,加強扶持力度。
3. 進一步減輕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本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再次證明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正確的。就目前而言,各地財政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資金補助的還不多,即使提供補助的數額也遠遠不及實際支出。為此,建議各級財政對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防疫抗疫中的支出給予適當補助,特別是對防疫物資費、人員務工費和隔離材料費等支出較大的項目,按支出費用大小進行補助。此外,建議對村集體經濟組織因減免小微企業租金而造成集體經濟收入減少的,按村減免租金金額給予一定獎勵。#FormatImgID_0#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