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從優化“三資”管理平臺、實行非現金結算、規范農村產權交易、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強村級會計隊伍建設等五個方面統籌推進,不斷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公開化、常態化水平。
1.“三資”系統+“e陽光”全運轉,實現集體資產信息化監管。一是多功能融合。揚州市農村集體財務與“三資”管理信息系統采用即時記賬、村賬村記、鄉鎮在線監督模式,使用對象從村主辦會計、鄉鎮管理人員到市、縣、鎮各級監管人員,實現四級全覆蓋,涉及全市農村集體資產總量134.5億元。二是信息公開面擴大。“三資”系統與“e陽光”手機APP融合,能及時向農戶推送村級財務、惠農補貼等與之切身相關的各類信息,拓展了村務信息公開渠道。截至5月底,揚州市“e陽光”錄入基礎數據近86.5萬戶,點擊量99.2萬多次,發布信息13.3萬多條。三是監管效率提高。通過“三資”系統的預警功能,重點對超預算支付、大額資金變動、經營性資產閑置、合同履行異常等項目進行實時預警,使監管人員對“三資”管理工作中出現的異常情況一目了然、督促處理。
2.“村務卡”+非現金結算全覆蓋,確保財務收支100%留痕。一是“村務卡”使用村(居)全覆蓋。目前,揚州市1084個村(居)共發放“村務卡”1858張,部分村(居)配備了POS機,實現村級日常零星開支由“村務卡”結算,大額支出由銀行轉賬的非現金結算模式。二是完善相關制度。市縣鎮村制定相應的“村務卡”使用規范、報批轉賬等相關制度,各級主管部門強化業務指導和檢查督促,市級層面定期開展督查通報。三是“村務卡”使用效果顯現。據統計,目前村務卡月均結算6筆,涉及非現金結算金額8800多萬元。
3.“管理辦法”+線上交易全推行,保障產權交易規范化。一是出臺《揚州市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對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功能定位、農村產權交易程序、爭議處理等進行規范。二是創新交易方式,積極推行線上交易。今年4月,完成農村產權線上交易縣級全覆蓋。三是將產權交易平臺與“三資”管理系統對接,讓廣大農民群眾知曉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存量、價值和交易情況,便于農民群眾更好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力,打通向社會進行信息披露的渠道。揚州市農村產權交易額累計達90多億元,溢價率4.8%。
4. 產權改革+債務化解全推進,優化農村“三資”生態。一是持續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全市保質、及時完成清產核資工作的基礎上,按照產權制度改革新要求,指導1個區、5個鄉鎮、25個村以及20個涉農社區全面完成股改試點任務,并在全市推廣。截至5月底,已累計完成改革1074個村,占總村數的99.1%。二是穩步推進登記賦碼工作。目前已為40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發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其中24個為新增登記,376個為重新登記。在登記賦碼方面,推廣江都區試點經驗,強化與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形成村經濟合作社(社區股份專業合作社)簡易注銷方案,并在農業農村部門重新登記賦碼,登記賦碼原村經濟合作社(社區股份專業合作社)各項經濟職能由現股份經濟合作社全面履行,并及時在銀行辦理注銷及重新開戶等手續。三是積極開展村級債務化解。組織力量對全市村級集體債務進行調研摸底,重點分析10個重債村的債務構成、形成原因,指導其采取資產資源盤活、舊債清核、債權清收、稅收返還、發展產業經濟、爭取財政獎補等措施化解債務。2019年,全市村級債務32.8億元,比上一年度下降11.4%。寶應縣多措并舉化解村級債務,全縣2/3以上的村實現無債務。
5. 委托代理+異村交流全到位,打造農村會計“正規軍”。一是創新管理機制。2018年,出臺《全市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各鄉鎮掛牌成立“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按照“五統一”(統一招聘、統一培訓、統一委托、統一考核、統一付酬)要求,積極開展村主辦會計異村交流任職工作。為此,市財政專項安排500萬元進行獎補。截至2019年底,全市85個鄉鎮、1084個村(居)已落實主辦會計異村交流任職,從制度層面為農村守護好“家底子”提供保障。二是強化業務培訓。全市各地定期開展村級會計業務培訓班,學習相關法律法規、財務會計、集體資產管理等業務知識。2019年全市共培訓鄉村財會人員1530人次以上,打造出一支農村會計“正規軍”隊伍。三是持續跟蹤管理。將全市1084個村的主辦會計納入動態監督管理,各級紀委監委、農業農村部門對選任會計崗位的人員履職情況進行明察暗訪,一旦發現在崗不作為、履職不擔當、工作不規范、群眾口碑差的,進行談話批評、調崗甚至辭退處理,從源頭上防止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農業農村局經管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