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試論開征社會保障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時間: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中國農村網 作者:陳蕊芳 字號:【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對社會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國地稅實現機構合并,社保費劃轉為稅務部門統一征收,為開征社會保障稅創造了更為有利的開征條件。

  社會保障稅,也稱作社會保險稅,是專為籌集社會保障資金而征收的一種專門的目的稅,稅款主要用于各種社會福利、保障等開支。它一般以雇主向雇員支付的工資薪金或不存在雇傭關系的自營業主的所得為課征對象。凡是在征稅國就業的雇主和雇員,不論國籍和居住地何在,都要在該國履行社會保障稅義務。

  一、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必要性

  一方面,現有的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模式,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適應性日益暴露出來,主要體現在制度缺乏頂層設計,目標不統一、實施效果不理想,尤其是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現狀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亟待改進。另一方面,開征社會保障稅能有效解決當前社會保障籌集模式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稅法的剛性使稅收形式具有強制性特征,能夠解決繳費率較低的問題。以統籌繳費的方式籌資,法律強制力不夠,基金收繳率難以提高。而社會保障稅是以國家權力為依據,無論從法律效力上看,還是從人們的心理效應上說,其強制性和規范性都優于統籌收費,有利于杜絕拖欠、不繳、少繳的現象。二是稅收征收稅率的統一性,能夠優化社會保障體系的再分配功能。開征社會保障稅后,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同一稅率征收,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和個人面對著相同的稅收制度,從而克服不同地區、企業、職工之間苦樂不均、待遇有別的弊端,而且中央財政可集中一定財力進行地區間、行業間的資金余缺調劑,有效實現社會保障的公平性目標,夯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三是稅收可以進一步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能夠提高資金籌集效率。不僅有利于穩定社會保障金的來源,使社會保障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連續性,而且有利于克服社會保障金支出管理的混亂,降低社會保障基金運作的成本,有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學的社會保障體制。

  二、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法制建設,完善法律體系。就社會保障法律體系而言,法制建設仍然存在不足,缺乏整體規劃,沒有形成統一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另一個就是法律層級低,對社會保障指導、約束的仍然有很多規范性文件、實施意見和辦法,規范強制力差。應當系統規劃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的框架,增強法律強制力,強化法律責任,加大監察力度,同時不斷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在健全法律體系時,應該堅持統一立法、適度分權、適度調控和以民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廣大民眾利益,特別是社會中低層收入者的基本利益,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為社會保障稅的開征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一是充分利用稅務系統經常舉辦的各種宣傳活動和形式對社會保障稅進行深入細致的宣傳,使全民都來關注這一稅種的開征,并促進依法納稅氛圍的形成。二是盡快理順財政部門、稅務部門、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審計部門等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力求使社會保障工作形成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新機制。

  (三)進一步強化稅款征收的信息化建設,提升管理效率。加快社保費信息化建設,提高征管效率。實踐證明,只有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實行網絡管理,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加強與財政、勞動保障、銀行、經辦機構等部門的社會保險數據聯網工作,才能達到適時交換數據,實行繳費人登記資料共享,提高社保費征收工作效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稅收征管信息系統的優勢,實現社保費征管與有關稅收管理信息資源共享,及時進行稅、費數據比對,互相印證,促進征管。另一方面要建立社會保險信息網絡,盡快實現財政、稅務、勞動等部門的數據聯網,實現信息共享、數據共用,為科學制定社會保險費征繳計劃,及時掌握征收進度,加強信息溝通與協調,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進一步密切部門配合,推動社會保障稅開征的順利進行。做好與現行社會保險費征繳制度的銜接工作。社會保障稅正式開征后,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社會保險費征繳的暫行條例將同時停止起作用,因此,必須做好費與稅的銜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逐步轉變工作思路,著力抓好保險金支付的社會化管理工作。稅務部門在征收過程中加強與內外部各部門密切配合,并逐步建立起資料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社會保障稅的依法共治程度。財政部在完善規行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管理制度的同時,要著手研究建立社會保障預算和結余基金運營體制問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興隆莊街道經管站)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