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積極引入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等第三方機構,實現管理機構由“監督+指導”模式向“監督+指導+服務”模式轉變。兩年多來,沙縣區建立健全一系列微觀制度,提升了管理制度操作性和落地率,效果明顯。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發現“三資”管理問題由28類降至8類,呈現大幅度遞減趨勢。
一、區篩選,村選定,強化基礎管理關
沙縣區組織專家對多家有資質的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提交的《村集體“三資”管理社會化服務實施方案》進行對比篩選,從中選定一家與村簽訂《沙縣區村集體“三資”管理社會化服務合同》。合同一年一訂,實行有償服務,服務費標準根據實際業務量確定,服務費資金來源由村承擔,2019年試點期由區級補貼部分資金。服務指導內容為基礎管理、資產管理、項目管理、收支管理、合同管理等五大類19項77個細目,涵蓋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全內容、全過程。
二、建制度,進賬簿,強化資產管理關
針對村集體資產“應收款項多,資產分布散”的特點,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指導各村強化清產核資成果管理。一是建立流動資產“月清年結”制度。每個月將應收款項進行一次清理核對,對應收未收的款項實行月報制,及時召開村“兩委會”,適時公布,利用微信、短信平臺組織催收。二是建立固定資產分類管理制度。對承包、租賃類的固定資產,明確登記資產的名稱、數量、承租人、用途、原值、凈值、承包(租賃)期限、價格、兌現時限、違約等事項,專人登記,適時催收;對村集體統一管理的資產落實管護責任人,對可出讓的資產嚴格按照“民主、審核、公開”的原則合理處置,對應報廢的資產按規定報廢處置。三是建立固定資產折舊制度。針對村集體資產“只增加,不折舊”的現狀,按照財務相關規定,采取綜合折舊法,按年度提取一定比例的折舊費,促進村集體固定資產持續有效利用。目前,各村建立健全了“二臺八簿”登記制度,即資產管理臺賬、合同管理臺賬、合同履行登記簿、項目實施登記簿、民主決策登記簿、會計核算登記簿、財務資料登記簿、文件收發登記簿、公章使用登記簿、民主理財登記簿。
三、建臺賬,明權責,強化合同管理關
針對村租賃資產“臺賬登記不全、欠繳租金賬外循環”的情況,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強化指導村開展合同清理工作。一是設立合同管理臺賬。對經濟類合同分為收入和支出兩大類,分別建立包括基本信息、約定主要事項、違約責任、履行情況等內容的臺賬,對應繳未繳的合同,建立一戶一策制度,明細催繳措施,落實催繳責任人。二是規范合同內容。針對各村普遍存在合同內容不夠規范、履行過程爭議點多、合同兌現率低的情況,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對村級合同進行清理:對口頭合同、無違約條款的合同,村集體與業主補簽合同或完善合同內容;對租賃期將要到期的合同,提前按照相關規定程序辦理新一輪公開招標,并使用規范文本合同。三是落實權責發生核算制度。對于未兌現的合同款項,實行“每月一清理,年終一結算”,憑合同將未兌現款納入相應年度應收(付)款賬戶核算,變賬外登記為賬內核算。截至目前,12個村全部建立合同臺賬,累計共清理合同262份,規范合同內容65份,將未兌現合同款納入賬內核算36筆,涉及金額65.37萬元。
四、嚴流程,重操作,強化支出審批關
針對村財務支出審批不夠規范的情況,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指導村強化審批關。一是強化聯審聯批。按照區里的統一規定,超過2000元的財務支出,村支書要簽字審核后,再由村財務主管審批支付,不得先審批后審核,未經簽字審核的票據財務人員不得付款,誰支付誰負責。二是強化先核后批(審)。對于分批(筆)支付的合同款項,要按規定先由村會計對照合同約定簽字審核,并簽字注明“可以審批支付”后,再由村支書和財務主管分別簽字審核、審批支付,防范提前支付合同款項風險。三是強化限額審批。根據沙縣區規定,村財務主管、村“兩委”、村民代表會議的審批權限分別為2000元以下、5萬元以下、5萬元以上。對于5萬元以下和5萬元以上的支付款,財務主管審批付款時要寫明村“兩委”或村代表研究通過的時間,并附上相關會議記錄,規范執行限額審批制度。截至目前,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指導村完善支付審批業務781筆,涉及金額685.13萬元,追回(或化解)提前支付款6筆,金額43.82萬元。
五、全民主,重細節,強化項目管理關
根據村項目工程實施過程存在決策程序、建設管理、竣工驗收等不夠規范的突出問題,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依據相關制度指導村把好三個環節。一是民主決策環節。項目實施前,項目資金超過額度的要按規定由村民代表會議民主決策,并實行公開招標。可以實行邀標的項目,要做到“應邀盡邀”,禁止“人情包”“形式包”。二是預決算環節。針對部分村存在項目預算、招標、審核由同一家中介組織服務的不規范情況,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指導村健全項目預決算審核制度,項目預算與項目造價決算審核不得由同一家中介組織服務。代理招投標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要從所在鄉(鎮、街道)代理機構服務庫中隨機抽取,不得由村擅自確定。三是項目驗收環節。項目竣工要組織驗收,驗收人員必須由行業主管技術人員、村干部、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財務人員等組成,參加驗收人員不僅要在驗收單上簽字,還要出具對項目驗收的意見,以示負責,防止項目驗收走過場。目前,在社會財務管理(會計)機構指導下,12個村規范項目招投標38項,涉及金額1500多萬元;完善項目工程預決算18項,涉及金額900多萬元;糾正招投標相關程序6項,為村干部化解程序違規行為30余次。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農業農村局經管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