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轄13個鎮、6個街道,共有397個村(社區)。2020年,全市村均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20萬元,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4.63萬元。近年來,晉江市把推進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作為維護村集體和村民利益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嚴把卡口,建章立制,實現了管理隊伍職業化、財務處理電算化、運作程序規范化、管理監督制度化。
一、三級聯動拓寬“入口”
晉江市堅持黨建引領,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各級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述職的重要內容,形成市、鎮、村三級齊抓村集體經濟創收的工作格局。一是強化“造血”功能。從2013年起,晉江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村集體創收項目,推進實施農村土地三項改革,推動一批村(社區)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辦法,變“資源”為“資產”。全市共有28宗167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175萬元。引入“共享”理念,探索實施“鄉村共享驛站”建設,推動村企合作,全市現有63個村(社區)與107家企業結對共建,合作意向資金達9.5億元。二是動員“外力”助推。強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切實讓群眾感受到村集體“想干事、能干事”。在此基礎上,村集體充分動員鄉村賢達通過社會捐贈的方式支持鄉村建設。晉江籍企業家許健康通過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定向捐資1億元助力安海鎮溪邊村美麗鄉村建設,內坑鎮旅港蓮潭同鄉會捐資1000萬元作為潭頭村舊村改造項目的啟動資金。三是加大“兜底”保障。晉江市建立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制度,市財政每年安排近10億元資金用于美麗鄉村建設、環衛保潔、治安巡邏、村(社區)干部基本報酬、村級組織辦公經費等,并從2018年起劃定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最低保障標準。2020年,市財政共撥補村(社區)干部報酬近6000萬元、環衛保潔經費7000多萬元。
二、四位一體把牢“出口”
晉江市堅持“事前監管、提升服務”的工作原則,通過科技手段在簡化流程的前提下,將部分審核、審批程序前置,有效規范村集體財務資金支出。一是村里事務“商量著辦”。積極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不斷深化鄉村善治實踐,全面推行基層議事協商,試行村級網上議事;在精簡議事程序的基礎上,將“四議兩公開”作為村集體財務資金開支的前置條件。二是村里工程“簡化著辦”。建立村集體建設工程項目中介服務企業名錄庫和施工單位名錄庫,征集、評定鄉村工匠,市委專題召開業務培訓會議,實現村集體建設工程項目“事前服務提效、事中監管有力、事后運營規范”,切實保障村集體工程項目開支簡便、高效、規范。三是村里資金“網絡上辦”。開發建設“晉江市農村集體產權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推行村集體財務資金網絡收支結算機制,率先發行首張“村務卡”,全面配置村級財務專用手機,村集體財務資金“收支兩張卡”,實現財務收支“網上留痕、網上監管”,從根源上解決坐收坐支問題。四是村里采購“規范著辦”。參照政府采購規定制定村級物資、服務采購管理機制,實行“自主采購、委托采購、招標采購”的村級采購辦法,劃定采購限額,實行定點采購。自村集體采購機制實行以來,晉江市所有村(社區)日常辦公易耗品采購總額同比下降7.33%,節約村集體資金37.12萬元。
三、三項改革打造“陽光村務”
晉江市立足解決村級財務公開不透明、財務審計“走過場”、集體資源資產“家底不清”等問題,集成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一是“體檢診斷”常態化。一方面,實行村級財務審計“輪審制”,根據村級巡視巡察反饋的問題和信訪問題大數據分析,每年選取一批村(社區)開展近3年財務收支和專項財務審計。另一方面,將全市村(社區)分為3個批次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項整治行動,著力清查“問題合同”,解決侵占集體資源資產和拖欠租金的問題。截至2020年底,共清理問題合同1040份,收回集體資源資產111宗,總價值69440萬元。二是“家底公開”信息化。依托市、鎮、村三級公眾微信號,全面推行村級財務網上公開,實現村級財務“指尖監管”,并由紀委監委介入督促執行落實,切實完善公開機制、拓寬公開渠道。此外,結合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項整治行動,推行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網上公開,倒逼實現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全市一套表、鎮街一臺賬、村社一清單”。三是“管家隊伍”職業化。一方面,對村級代理會計實行市鎮兩級協同管理,每月組織業務知識培訓、每年開展職業素質培訓,不斷提升村級代理會計薪酬待遇水平,全市村級代理會計平均工資4800多元,同比增長10%。另一方面,試行村務專職工作者兼任村級報賬員機制,選拔具有財會專業背景的大中專畢業生充實村級報賬員隊伍。目前,全市村級報賬員平均年齡34.7歲,均為大中專以上學歷,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占比64.6%。
(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組織推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