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振興,關鍵要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近年來,山東省武城縣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搶抓全省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機遇,以落實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為出發點,通過一系列探索創新優化資本要素,打通了融資質押的關鍵路徑,有效盤活了農村資產資源,提升了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水平。截至2020年11月底,已累計辦理股權質押貸款249筆,共計發放貸款1.01億元。
一、夯實“四項基礎”,筑牢質押貸款工作基石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分管縣長任副組長,農業農村局、發改局、財政局、司法局、自然資源局等28個部門為成員的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工作問題,為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工作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目前,已開展聯席會議和各類專題會議20余次。二是加強政策保障。制定了《武城縣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實施方案》《武城縣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管理辦法》《武城縣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登記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起覆蓋農村集體資產確權登記頒證、評估流轉、質押登記、風險防控等各個環節的政策體系。三是加強思想保障。召開全縣動員大會、質押貸款對接大會等,組織金融機構深入鎮村調研、開展座談交流20余次,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合力。5家試點銀行分別配屬專職團隊,按照鄉鎮網格化分工包片的形式,先后開展了10余次供需對接活動,與530戶農民、37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成貸款授信意向3760萬元,為工作開展營造了良好環境。四是加強督考保障。加強工作督導,建立試點進度臺賬,將質押貸款金額、方式、股權質押數量、貸款對象等內容列入統計范圍,對工作情況進行一周一調度、一月一現場推進。同時,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工作情況納入對金融機構的年度綜合考核,激發金融機構工作動力,確保試點有序推進。
二、抓好“四個環節”,打通融資質押關鍵路徑
一是清產核資,建立集體資產“戶口本”。按照“全面清理、分類登記、逐項核實、權屬確定、審計評估、公示確認、審核上報、數據錄入”程序,對村集體“三資”進行全面清理清查。同時,配合開展“追繳集體資產資源”專項行動,追繳流失的集體資產資源,建立集體資產資源臺賬。全縣共清理資產總額33741.33萬元,清查土地總面積111.78萬畝;量化經營性資產2722.11萬元、資源性資產23715.20萬元。二是確權頒證,發放質押融資增信“身份證”。堅決把好成員界定關,縣級出臺指導意見,對外嫁女、入贅婿和移居省外人員等12類30種特殊對象做出詳細規定,村級據此制定具體細則,民主確定成員資格。在此基礎上,將集體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全部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采用“一人一股”的方式,以戶為單位發放股權證,作為享有集體資產股份、參與管理決策并獲得收益分配的憑證。全縣共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戶數117071戶,設置股權345485股,股權證已全部發放到位。嚴格股權管理,實行“確權到人、發證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長久不變”的靜態管理模式,對股權占有、收益、繼承、退出及質押、擔保等進行嚴格界定,保障集體和農戶權益不受損失。三是聯合評估,裝上集體資產股權“計價器”。建立農村集體資產價值評估機制,制定《農村集體資產價值評估流程》,縣農村經濟服務中心、專業評估人員、鎮街經管站、村支書、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成立五方評估小組,依據清產核資結果進行實地查勘,合理確定價值,1—3個工作日內出具評估報告。貸款銀行依據評估報告辦理放款業務。四是創新產品,提供多元融資需求“點菜單”。針對不同融資主體的貸款需求,開發“雙保惠農貸”“小額產權貸”“農保通”等信貸產品,形成了直接質押貸款、反擔保貸款、質押+其他產權擔保、他人產權擔保、省農擔擔保等五項融資貸款新模式。直接質押貸款,即以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為質押,在縣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辦理抵押登記等手續后,直接在銀行辦理抵押貸款。反擔保貸款,即借款人與為其提供擔保的保證人簽訂反擔保合同,將股權抵押給保證人,試點銀行依據保證人提供的擔保放貸。質押+其他產權擔保,即借款人股權價值不足時,追加保證人或其他產權進行擔保。他人產權擔保,即借款人以他人股權作擔保,獲得貸款。省農擔擔保,即借款人將股權質押給省農業融資擔保公司,由他們提供擔保進行貸款。這五種模式既滿足了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又破解了傳統農戶貸款難、額度低、風險高的難題。
三、搭建“四大平臺”,培育集體產權流轉載體
一是完善農村產權信息管理平臺。2014年成立德州市首家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構建縣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鎮交易服務站、村信息員三級交易服務網絡,引導農村資產規范有序流轉,形成了集流轉申報、登記、鑒證、抵押融資以及日常監管為一體的管理服務體系。二是建立農村綜合產權信息共享平臺。將全縣394個村的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信息、股權量化、成立組織、收益分紅等要素納入系統,與銀行聯網,實現信息查詢、資料上傳、網上辦理及數據管理等,實現管理信息化、業務規范化和監督制度化,辦理時效縮短到1—2個工作日,提升了產權交易效率。三是健全農村“三資”監管平臺。實行村委會運轉和村集體組織財務分戶管理模式,啟用“農商銀行+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縣紀委”的銀農直聯資金監管系統,對全縣394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賬戶實行統一監管,提升了農村財務管理水平。目前,村集體經濟組織已全部開設賬戶。四是建立風險防控平臺。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政府出資1000萬元設立風險補償金,明確管理部門,實行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對銀行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出現本息損失的,按30%比例、單筆最高80萬元進行補償,有效保障銀行利益。建立融資擔保風險分散緩釋機制,成立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駐武城辦事處,為貸款人提供融資增信服務,強化了貸款風險防控。建立保險增信保障機制,確定中保財產保險公司、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為質押貸款保險增信單位,為農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家庭財產、人身意外、種植養殖等商業性涉農保險服務,強化增信保障。
四、堅持“四個導向”,打造提質增效強勁引擎
一是堅持精細化導向。為保障清產核資質量,公開招投標選擇第三方專業機構分別承擔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資源測繪工作,對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以及村級簽訂的各類經濟合同逐一清查,對村級的債權、債務進行一一核實,清理結果進行三榜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公示無誤后,上傳清產核資管理系統,確保核資成果精準有效。二是堅持專業化導向。堅持規范化、專業化運作,統一制定《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建立貸款申請—資格審查—現場勘查—資產評估—資料審批—簽訂合同—抵押登記—發放貸款“八步工作法”,形成了規范、便捷、高效的貸款流程。三是堅持規模化導向。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利用集體資產資源,采用市場化運營方式,通過承包、租賃、托管、聯營、股份合作等方式,促進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目前,已成立394個股份經濟合作社,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89個。四是堅持信用化導向。積極開展“信用鎮”“信用村”“信用戶”創建,將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部納入銀行征信系統,建立電子信用檔案,形成了科學的信用評價機制。加大信用評定成果運用,對信用良好的給予貸款政策優惠,對失信背信的加大懲治力度,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環境。目前,已創建信用鎮8個,創建率100%;創建信用村210個、信用戶6700余戶。
(作者單位:山東省武城縣農村經濟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