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六模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時間: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中國農村網 作者:□ 王雪影 饒國苓 字號:【

  近年來,河北省玉田縣破除“等靠要”觀念,堅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選準適合本地發展的路徑,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和項目扶持等多種模式,積極探索壯大集體經濟新路徑,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集體經濟發展六種模式

  一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專業合作社合伙經營”模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后,以股份經濟合作社為載體,充分利用改革成果,爭取上級財政資金,引導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出租、入股等形式統一流轉,流轉后的土地進行連片整理,新增土地收益歸集體所有,增加集體收入。陳家鋪鄉張于鋪村和于蘭鋪村在整村土地流轉的基礎上,爭取上級項目資金100萬元,以流轉的承包土地經營權和上級項目資金與玉田縣集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成立新的農業公司,共同投資經營該項目,其中,集強投入技術、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源作為股份,占股86%。兩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政府補貼資金作為股份,張于鋪占股9%,于蘭鋪占股5%。在600元/畝流轉費的基礎上,年終保證每畝分紅最低250元。余下收益三方按股分紅。

  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土地入股”模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后,新成立的(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連片土地整合,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耕種、統一經營,增加集體和農民的收入。窩洛沽鎮西廠村將本村90%以上的土地流轉到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西廠村經濟合作社,按每1.57畝為一股,共入土地股750股,由村集體統一經營和管理。流轉土地面積1260畝,2020年先后種植了冬小麥和青貯玉米兩季作物,總收入280多萬元,增加集體收入100多萬元,試驗喜獲豐收,初見成效。

  三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建養殖小區”模式。通過連片土地整合,統一流轉給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增加集體收入。大安鎮大白山村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村民將村東150多畝承包地流轉給村經濟合作社,合作社又將土地再流轉給各養殖戶,興建了養殖小區,每畝提留400元,共增加集體收入6萬多元。養殖小區年出欄肉雞200萬只,產值2800萬,純利500萬元,帶動就業100余人。

  四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落實項目扶持”模式。2019年至2020年,玉田縣共爭取省級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17個,每個扶持項目獲50萬元財政補貼。通過財政扶持資金和村級自籌資金,建成固定資產,自主經營或出租,增加集體收入。其中,玉田鎮東關村停車場、林頭屯東蘆采摘園、陳家鋪張于鋪幼兒園、郭家屯鎮大李莊村居家養老院、林南倉四村冷庫等已投入使用,年增收8—15萬元。

  五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旅游”模式。部分村結合村內實際情況,整合村內旅游資源,打造村內旅游產業,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旅游”模式,壯大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郭家屯鎮四角山村,依托歷盡滄桑的古槐樹、高高矗立的大水塔、傣族風情的“仙人谷”和吉祥福地“龍隱寺”,打造了一些旅游景點。村集體投資100萬元建立了游客接待中心,旺季每天最多可接待400—600人,游客中心設有休息室50間、一樓設餐廳1個,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

  六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推進土地平整復墾”模式。南部鄉鎮平原洼地多,自然形成坑塘多,在不影響泄洪的前提下,配合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的規劃,積極推進坑塘填平復墾,一方面,根據土地性質,整理出增減掛鉤指標或者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用于支持推進鄉村振興;另一方面,爭取土地開發整理政策性補貼資金,增加集體收入。陳家鋪鄉張于鋪村通過實施此項目,集體收入增加50多萬元。

  二、取得成效

  (一)提升了畝均收益。陳家鋪鄉張于鋪和于蘭鋪兩個村絕大多數群眾仍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常規農作物為主,正常年景每畝地每年純收入500元左右,若計算勞動成本,實際收益會更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后,通過整村土地流轉,合作社采取現代化生產方式,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畝產較原來增加100多斤,總體上畝均收益較農戶分散種植多300元左右。西廠村由于周邊企業較多,存在個別家庭承包地撂荒現象,現在全村90%以上的土地統一流轉給合作社經營,一年種植小麥和青貯玉米兩季作物,合計畝均收入增加400多元。

  (二)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后,玉田縣探索“統一土地流轉”“興建養殖戶”等模式,增加農民收入。土地未流轉前,農戶之間土地流轉費用,全縣大體平均為400—500元/畝,有的地區才300多元/畝,土地流轉給(股份)合作社,租金為800元/畝,每畝增加收入300—500元。

  (三)壯大了集體經濟。整村成片流轉土地后,通過溝渠整理等,可以增加耕地畝數,這些新增耕地收益全部歸集體,增加了5萬—20萬元的集體收入。扶持經濟項目,增加了村集體的經營性資產,通過集體統一經營或對外發包的方式,增加集體收入,有效緩解村集體收入不足的現狀。

  (四)帶動了公益事業發展。大安鎮大白山村與養殖戶簽訂的流轉合同規定,村級發展公益事業,各養殖戶必須出資支持公益事業建設。2019年修通往山里的1.8公里山路,35%的資金是養殖戶出資,共出資10萬多元。2020年突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養殖戶們又為村捐款2萬多元,支持防疫。

  (作者單位:河北省玉田縣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