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鎮地處寧南山區,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一定難度,多數村集體經濟薄弱。近年來,官廳鎮通過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集體“三資”,有針對性地進行破局,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近期筆者對官廳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問題等進行了調研,對集體經濟薄弱村如何發展有了一些思考。
一、官廳鎮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在各級財政的大力扶持下,官廳鎮農村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發展,但整體實力仍比較薄弱,發展中還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
(一)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
一是基礎條件較差。有的村遠離城鎮,區位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資產資源價值低,經濟效益轉化成本較高。二是可供經營的資產資源較少。在“包產到戶”的過程中,許多村已將集體土地、山林等資產包產包干到組到戶,村集體可利用的機動地等資產資源有限。三是村集體經濟管理水平低下。囿于村級組織基礎薄弱、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經營管理能力低、制度不健全等,導致村集體經濟經營方式粗放,管理存在缺位的現象。
(二)發展意識不強、思路不清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許多村級組織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未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或思想保守、存在畏難情緒,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二是探索創新不夠。有的村級組織思想觀念陳舊,創新能力不強,沒有系統謀劃和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和路徑。三是產業比較單一。有的村產業沒有形成規模,缺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有的村單純依靠發展種養業,二、三產業一片空白,村集體經濟很難做大做強。
(三)村集體經濟后續發展乏力
一是收入渠道不寬。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資產資源發包租賃收入和財政扶持資金的投資分紅,獨立生產經營、合作經營不多,二、三產業收入較少。二是收入總量不大。據初步統計,寧南山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占比40%左右。三是抗風險能力不強。以種養業為主的村集體經濟參保農業保險不多,投資新型經營主體的風險較大。
(四)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體制機制不全
一是配套政策不完善。雖然中央、自治區均出臺了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但是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實體、經營管理、建設用地等系列配套政策不健全,仍需積極探索完善。二是風險防控機制不完善。部分村沒有按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要求進行運作,運行機制不健全,董事會和監事會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容易引起集體資產流失。三是監管機構不完善。基層農經管理機構職能弱化,缺乏專業監管人員,監管不到位等問題較突出,導致村集體經濟管理不規范。
(五)村集體經濟組織人才缺乏
當前城鄉發展差距較大,農村中有文化、有技術、懂經濟、會管理的人員流失嚴重,村集體經濟組織缺少帶頭人。村“兩委”干部年齡普遍偏大,素質不高,基本只能應付村里的日常工作,滿足不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需要。部分村干部對“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認識不夠,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不上心”。
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做法
(一)依托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
對于具有產業資源的村集體來說,依托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是首選。筆者通過調研了解到,有的村集體結合本村產業發展優勢,依托小微農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土地流轉、投資分紅等方式經營,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按投資額分紅提成,在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的同時,增加了一定的村集體收入。
(二)盤活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
有些村還保留有部分閑置資源,通過盤活這些閑置資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通過調研了解到,一些村開發村集體所有的土地、荒灘、荒地等資源或盤活利用閑置房屋、校舍等集體資產,建設小型農產品作坊、物流倉儲服務等設施,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林下經濟、倉儲租賃、秋雜糧種植等產業,通過自主經營或發包租賃等方式,獲取了相當可觀的集體經濟收益。
(三)提供服務發展村集體經濟
對于村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要收入的村來說,發展統一服務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選擇。筆者了解到,有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代耕代收、平價農資配送、銷售等服務,通過服務群眾的生產生活,以有償、保本微利的方式來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
(四)異地置業發展村集體經濟
通過調研,筆者發現,有些村雖然自身可利用的資源有限,但也通過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購置房產店鋪等獲取經濟收入。比如有的村通過異地置業方式,在城鎮街道、人口集聚區或物流區購置商品房等經營性固定資產出租經營,或承包小區物業管理、企事業單位食堂等服務場所經營權,為村集體帶來一定創收。
(五)利用“光伏扶貧”項目發展村集體經濟
“光伏扶貧”項目也成為一些村發展集體經濟的選擇。筆者了解到,有的村流轉本區域集體土地,利用“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光伏發電電站,通過電能并網國家電網享受電價補貼,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作者單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鎮人民政府農經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