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收支不明、農村集體資金流向痕跡不清、集體資產資源處置不當、民主理財及財務公開不規范等問題歷來是農村信訪問題的焦點。近年來,山東省武城縣積極創新農村“三資”管理模式,順應當前推進鄉村信息化建設的潮流,以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集體“三資”網絡監管平臺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信息化、規范化、公開化,實現監督多元化、運行陽光化、效益最大化,不斷激發農村資產資源活力,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一、實行村級“三資”管理電子化。搭建武城縣農村“三資”管理系統,縣鎮聯網,全縣393個村的財務賬目及資產資源全部納入系統管理,實行電子記賬。鎮街經管站人員將各村當月發生業務錄入系統,利用高拍儀上傳原始憑證,月末、年底系統自動生成各類財務報表。建立集體資產資源電子卡片和臺賬,及時反映各種集體資產購建、報廢、清理等變動及資源發包、利用情況。資產增減與賬務系統固定資產賬面核算同步變動,確保賬面資產與實物資產一致。集體資源按照類別錄入系統,經濟合同掃描上傳,到期自動提醒,及時反映各種集體資源變動情況。縣農村經濟服務中心利用該系統對全縣村級“三資”實行動態監控,可以隨時查詢所有村的賬務報表以及資產資源現狀。
二、推行村級財務公開網絡化。武城縣積極探索村級財務“雙公開”新舉措,在武城縣人民政府網站設立村級財務公開專欄,于每月15日前上傳上月財務公開報表,同時在村公開欄現場公開,實現了村級財務公開由單一形式向復合形式轉變,由靜態公開向動態公開轉變。村民可通過手機隨時隨地查閱本村財務公開情況。縣農村經濟服務中心每月對公開情況進行抽查督導,實行月通報制度。逐步實現村民對村級財務便捷監管,讓每個村民都成為村級事務監督員,有效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進一步促進了基層民主決策、管理和監督。通過農村財務“雙公開”,極大緩解了基層矛盾,因農村財務問題引發的信訪由原來每年平均10起降低到1—2起。
三、推進村級資金監管全程化。2018年武城縣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393個村全部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進行了統一登記賦碼。為規范農村基層治理,村委會與集體經濟組織分設賬簿,探索政經分離管理模式。全縣股份經濟合作社在縣農商銀行開設實體賬戶,啟用“農商銀行+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縣紀委”的銀農直聯資金監管系統,對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實行統一監管。使用集中支付平臺,由各鎮經管站人員通過監管系統撥付資金至收款方賬戶,銀農直聯系統可設定大額支出預警功能,加強對村級大額支出的監管,非突發應急事項支出一律實行賬戶轉賬。系統支付記錄直接生成財務記賬憑證,并實時與“三資”管理系統中“銀行存款”科目余額進行實時核對。使用銀農直聯系統直接支付給收款方,減少支付的中間環節,減少支付漏洞,而且每一筆資金流向都一清二楚,集體資金使用規范化、公開化。
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管理信息化。全縣393個村共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戶數117131戶,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45579人,量化經營性資產2722.11萬元,資源性資產23715.20萬平方米,設置股權345579股。在此基礎上,搭建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管理信息平臺,將農村集體成員認定、清產核資、股權量化、成立組織等改革要素納入平臺,實現成員重復查詢、股權設置、組織登記、分紅管理、質押登記等功能。
五、實現農村產權交易全程網絡化。武城縣在全國首創農村綜合產權信息共享系統,將土地流轉備案及合同管理、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登記、以圖管地、集體資產股權流轉、質押貸款等功能融于一體,系統與銀行和各鎮街實現數據聯網共享,實現全縣的產權交易納入統一管理,可詳細查詢每筆交易流程細節、合同內容、數量價格等信息,保證交易的規范、可控。通過系統進行網上抵押登記申請、電子材料提交及審核、登記業務辦理,從而減少銀行風險評估時間,減少農戶在銀行與交易中心往返次數,提高抵押貸款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通過“大數據”跑腿,過去需要7—10天完成的貸款手續現在2天就能完成放款,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可以匯總全縣產權交易數據,并按類別、區域、價格等進行分析,為重大決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2021年2月,在原有共享系統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核心技術,升級搭建武城縣電子簽章公共服務平臺和武城縣掌上農經APP,打造“互聯網+土地流轉+云簽約”的全新服務模式,通過身份認證和電子簽章技術,實現合同網簽備案、抵(質)押網上登記,生成農村土地流轉電子合同及他項權證,保證簽署過程中“簽署主體身份真實有效、簽署時間客觀真實”,電子合同安全可靠,打通線上交易的“最后一環節”,真正實現全流程“不見面土地流轉和抵押”。
借助信息平臺理順了“三資”管理的體制機制,有利于實現對農村資產資源高效、科學管理,實現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優化配置和交易過程陽光透明、公開公平,進一步推動農村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武城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