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鶴慶縣菜園村,地如其名,曾長期保障鶴慶縣城市居民菜蔬供應。隨著鶴慶縣城市化進程加快,因地處城鄉結合部,菜園村累計被征用土地3000多畝,現在全村僅存耕地400多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1畝,全村失地農民多達4000余人,傳統種菜收入銳減,征地時政府給予享受低保政策也不長久,而單家獨戶闖市場面臨風險大、成功率低,致使部分失地農民心里產生不安、失落感。面對困難,菜園村通過選強人、巧抓手、唱好戲、嚴監管,采用“黨組織+公司+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近3年來,菜園村分紅分別為246萬元、249萬元和309萬元資金,安排就業人員300余人,成功解除了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一、配強“領頭雁”,經濟能人促發展
村集體經濟壯大離不開“能人”,能人回鄉,重在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實現全體村民共享發展。1978年開個體修理店到1997年發展成鶴慶縣恒達進口轎車維修中心的宋林恒老板就是這樣一位回鄉的能人。他在競選村主任時說:“個人富裕不算富,只有全村人都走上小康之路才算真正的富裕!走上競選舞臺,不為別的,只想為全村人實實在在地做點事情,用最大的能力回報信任和支持我的父老鄉親。”2012年以宋林恒為班子帶頭人的村“兩委”組建,“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村干部隊伍為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打好“優勢牌”,因地制宜謀發展
土地資源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賴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說,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否發展壯大,關鍵看土地資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菜園村優、劣勢都在區位,因地處城鄉結合部,縣城規模的不斷拓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使農民失去土地,但區位也帶來經濟優勢。通過深入調研、充分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村“兩委”提出開發本村土地資源是發展集體經濟最好途徑,在穩定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承包、租賃、流轉、拍賣、股份制和使用權入股等形式征地100多畝。針對縣城專業市場不足的實際,提出建設專業市場的發展方向,積極爭取省州縣各級的政策和信貸資金扶持,以項目開發為載體,先后投入8400多萬元,建成大理云鶴綜合市場、鶴慶縣糧油批發交易中心、云鶴鎮菜園村花卉市場。得益于這些項目的建成,菜園村集體經濟收益從2012年的89萬元增至2018年的650萬元。
三、搭建“唱戲臺”,群眾參與共發展
菜園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菜園村村民入股成立,入股僅限于本村且每個村民只能入股1股,每股股金1萬元。股權過于分散、股東之間持股平均化,容易造成經營決策效率低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村集體經濟組織無實際控制人,事實上形成另一種產權主體虛位現象,進而不利于形成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了克服這種情況,2013年菜園村探索出了“黨組織+公司+市場化”的集體經濟運作模式。在菜園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礎上,成立大理云鶴綜合市場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由菜園村委會書記兼任,成員為若干村民代表、能人。“大理云鶴綜合市場有限公司”下轄廢舊金屬回收、鋁合金門窗加工、糧油批發、房地產開發等5個分市場(公司),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大理云鶴綜合市場有限公司在成立當年就實現盈利并給每個村民分紅200元,目前安排就業人員300余人,興辦各項公益事業投入59萬元,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增強了發展合力。
四、嚴把“監管關”,健全機制保發展
能人經濟靠個人,持續發展靠制度。為了讓村民充分參與村集體資產的科學管理,菜園村健全了村集體管理制度。在項目論證、建設的每一個階段和環節,村“兩委”班子和公司董事會始終堅持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和公司法規定、董事會章程依法依規進行科學決策、決議,認真回應群眾合理訴求。嚴格執行村級集體資產管理、村級財務代管委托第三方審計制度,規范收支程序,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支出,把集體資產管好用好。推行民主理財,定期公開財務,自覺接受村民監督,并由村“兩委”與村民代表共同參與村級集體資產的管理,實現村集體存量資產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發展腳步不停。預計2021年10月底,經過三年多籌劃實施建設的小商品商業街以及商品房開發為一體的綜合項目將投入使用,項目總投資1.2億元,建筑面積31600多平方米,124套商品房、1800多平方商鋪交房后,屆時村集體經濟將實現年收入2000萬元以上。“看到菜園村這么多年的變化,我十分高興,不僅年底分紅連年提升,村集體產業也越做越大,大家對未來發展期望更高了。”村民施朝相說。
(作者單位:云南省鶴慶縣云鶴鎮農經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