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縣地處陜西省東部渭北高原,轄12個鎮(街),2018年6月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縣推進試點。近年來,合陽縣以規范運行機制為基礎,以完善利益聯結為抓手,以分享增值收益為根本,探索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破冰”之路。截至2020年底,合陽縣集體經濟收益空殼村已全部清零,127個村的集體收入在10萬元以上,130個村實現分紅,分紅總額2487萬元。
一、把握試點機遇,探索改革“路子”。縣委成立政策指導組深入村組,一線摸家底、定方案、解難題,選擇在村級班子強、產業基礎好、群眾意愿高的5個村先行試點、破題開局,指導推動各項改革政策措施在試點村落地落實。編繪《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權屬分布圖》,劃定產權歸屬,劃準資產坐標,劃分產業布局。制定《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從組織構架、運行管理、股權設置、權益保障等方面定準立規,成為渭南標準,在各縣市廣泛復制應用。實踐探索出了溝北“產業服務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有效破解集體經濟收入低、發展底子薄、增收渠道窄、維持村級組織運轉完全依賴財政補助撥款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難題。股權管理對標土地承包期,統一時點、同步調整,實行“生不增、死不減,期滿調整”的管理模式,規定成員家庭新增人員只能通過分享家庭內部股份的辦法獲得收益份額,確保股權的相對穩固化,將集體收益分配權折股到人,確股到戶,向10.4萬農戶頒發附有二維碼的股權證書,保障了38萬社員的集體收益分配權。
二、建強基層組織,壓實各級“擔子”。一是制定出臺《合陽縣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方案》,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全面負責、部門統籌推進、鎮街支持配合、村級具體落實的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形成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二是深入開展農村黨組織“爭百強、創示范,村村達標”活動,全縣建立聯村黨委20個,創建省、市級高標準示范村56個。三是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一肩挑”,實現了村級黨組織對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全面領導、全面負責、全面管理。四是建設了一支懂經濟、善經營、會管理、能力強的村級干部隊伍,有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五是把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納入脫貧攻堅成效評估,納入鄉村振興季度觀摩,形成以督促干、以督促效、以督促考的鮮明導向。
三、健全治理機制,規范運行“底子”。健全社員代表大會,采取“兩委”干部與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交叉任職,建立法人地位明確、組織機構健全、管理制度規范的集體經濟治理機制。全縣215個村(社)1759個村民小組全部完成清產核資,均獲得登記賦碼證書,5個鎮級聯合社成功組建,擁有集體資源性資產164.3萬畝,集體經營性資產5.78億元。印發《合陽縣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化建設的意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組織機構、議事程序、依法履職、資產管護、經營行為、財務管理、收益分配、檔案管理等九個方面進行統一規范,全縣各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達到了陣地建設標準化、領導機構合理化、監督體系規范化的管理要求,議事決策進一步依法合理、收益分配實現了全員共享。執行村社印鑒、賬務分離,確立集體經濟組織的特殊法人地位,明確其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和作為村集體資產的管理主體,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有序開展經營活動。
四、健全產權體系,搭起服務“臺子”。建設高標準土地承包管理、新型經營主體受理、金融支農服務、資產財務公開查詢、經濟合作社登記、產權交易鑒證六位一體農經綜合服務平臺;設立縣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陜西農業擔保公司辦事處,與楊凌中心建立區域戰略合作關系,涵蓋產權界定、價格評估、流轉交易、擔保保險、法律咨詢等業務的綜合服務體系率先建立。累計發放金融支農貸款1.27億元,支持452家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經營。發布土地流轉物業租賃信息145條,組織網絡競價71起,鑒證簽訂土地流轉合同3.5萬畝;發布集體經濟項目招商公告56個,審核農村建設項目129起,共流轉土地3.5萬畝,成交總額3.8億,促使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分散的要素聚起來、增收的渠道多起來。
五、多元整合資金,搭穩發展“梯子”。制定下發《扶持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具體措施》《關于支持貧困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建立縣投入、鎮監管、村使用“國投股”資金管控機制,整合財政壯大集體經濟試點、產業幫扶、蘇陜項目、一事一議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共計3.6億元,在認真分析縣情、鎮情、村情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選定“黨委+”“支部+”、貧困村注入等方式,通過“一領三帶五幫”支持產業基礎好、群眾發展意愿強烈的集體經濟組織實施經營項目108個,建成村級光伏電站23座32兆瓦,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6000多萬元。“一領”即“黨組織引領”,以基層黨組織為堡壘,謀劃發展特色產業;“三帶”即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現代農業園區帶動;“五幫”即幫規劃、幫建園、幫資金、幫技術、幫銷售。
六、因地因村施策,開出產業“方子”。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充分挖掘利用鎮村多種特色優勢農業資源,讓農戶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形成連股、連心、連利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切實找準符合實際的新路子、好路子,溝北產業服務中心、城后紅色旅游、王村觀光自行車等多元化經營項目的成熟,為經營性資產入股經營、資源性資產保底分紅、產業園區示范帶動、工商資本承接經濟實體、專業合作社提升質量水平、新型業態厚實集體經濟底蘊發展模式提供了典型支撐。坊鎮乾落為代表的23個直接投資設施農業項目,以金峪溝北為代表的49個產業配套服務項目,以新池牛莊為代表的16個農產品初加工項目,以黑池馬家莊為代表的10個冷鏈倉儲項目,以新池坡南為代表的19個畜牧養殖項目,以甘井麻陽為代表的秸稈綜合利用農業綠色發展項目和以城關大莊頭為代表的物業服務項目紛紛落地,群眾以土地、勞務等生產要素入股,獲得了“保底收益、股金分紅、務工薪金”三份收入。
七、探索發展途徑,結好發展“對子”。一是“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進行村企聯營,組建利益共同體,如云南啟程生產資料加管理占股51%、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占股49%開展經營。二是“統分結合”優勢互補,統一規劃、分期建設,統一服務、分戶經營,統一營銷、分類收益。如溝北、南溝、新民采取集體領辦專業合作社提供產業服務增加收入。三是以優勢資源開發利用進行股份制經營,如洽川王村利用景區資源建成觀光荷塘。四是以工商資本“新農人”流轉土地牽頭創辦發展現代農業綜合體進行股份制改革,如甘井麻陽引進北京填鴨養殖,建成有機肥廠。五是以現有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發展股份合作經濟,如聚鑫聯合社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體、益民養雞專業合作社承載集體經濟。六是以各類農業園區已形成的新型業態、新型主體和新型經營模式為依托發展股份合作經濟,如綠豐、興皇、雨陽等省級示范承載集體經濟項目,實現多方共贏。
八、嚴格項目管理,扎緊資金“籠子”。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三資”管理的意見》《進一步規范農村“三資”委托代管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通知》《關于加強村級賬戶和收入票據管理的通知》《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工作規范》,對改革中遇到的財政扶貧資金、資產如何確權和管護問題,制定了“四方面支持、八項嚴禁、四種違規制止”的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健全了村級財務收支管理、扶持資金管理、資產清查、資產保管、資產資源租賃發包、處置登記和村級項目管理制度,項目建成一個、驗收一個、審計一個,在保證資金安全、發揮資金效率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農村各種資源潛力,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動力。圍繞建立健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經濟責任審計和清產核資體制機制,由紀檢、農業農村、公安以及檢法兩院聯合下發《農村經濟責任審計問題移送處理事項管理規定》,明確了相關問題的移交、處理和責任追究制度,從源頭上杜絕了違紀違法問題的發生,回應了社會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為鄉村治理提供了扎實有力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陜西省合陽縣農村合作經濟工作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