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堅持改革發展和規范管理“兩手抓”,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全市所有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均超過10萬元,實現經營性總收入10.66億元,同比增長115.35%。按村集體收入來源或收入性質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5類模式。
一、政策紅利型
1. 發展光伏電站。利用光伏扶貧優惠政策,整合各項政策資金建設村級光伏電站,通過光伏收入村集體和貧困群眾共同享受,實現“雙脫貧”。上猶縣營前鎮蛛嶺村充分利用國家部委掛點幫扶的優勢,爭取到社科院幫扶25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230萬余元,新建70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每年可實現光伏發電收入260萬元左右,267戶農戶通過“進社入股”的方式,每年可獲得2500元的分紅收入。
2. 規范農飲工程運營管理。通過組建農村供水管理理事會等方式,落實水費收繳、管網維護等職能,既確保供水安全,又增加村集體收入。上猶縣平富鄉莊前村爭取專項資金23萬元,建成巷子坑自來水工程,并成立了安全飲水民情理事會,按照政策收取水費,剔除人力、維修等成本,村集體年增收2.2萬元。
3. 開發預留地。通過自建開發或引進企業合作開發村組預留地,以收取租金、土地入股分紅、參與經營分紅等形式獲取村集體收入。經開區金星村在村組預留地開發中,根據不同地塊和項目探索出“自建+租賃”“建設+經營”“代建+租金抵扣工程款”等模式,實現經營性收入769萬元。
4. 實施土地增減掛、旱改水工程。組織對閑置房、危舊房等拆除后的農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設用地進行整治復耕,利用土地增減掛、旱改水政策獲取補償效益。南康區橫寨鄉草丘村對集中連片的破棚爛廁和空心房,實施土地增減掛、旱改水項目72畝,實現村集體收入218萬元。
5. 高標準農田建設。興國縣興江鄉杉村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資金210萬元,將零散分布、低產低效的297畝農田建設為高標準農田,引入經營主體發展大棚蔬菜,每年獲土地入股分紅5.25萬元。
6. 公益林、天保林補助政策。依托村集體所有的公益林、天保林獲得政策補助,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崇義縣思順鄉齊云山村獲得公益林補助收入136.7萬元。
二、出租出讓型
1. 承包經營。瑞金市葉坪鎮大勝村整合產業幫扶資金、獎補資金、項目資金340萬元,建設臍橙產業園450畝,發包給第三方經營,村集體每年獲分紅17萬元。
2. 喚醒“沉睡”資源資產。通過盤活閑置的村集體自留山等自然資源、閑置舊校舍等固定資產,采取公開租賃、承包經營等方式獲取集體收入。安遠縣欣山鎮修田村對各種資產資源進行全面摸底清查,將村集體未承包到戶的15400畝林地出租給九龍山公園,每年獲得發包收入79萬元;盤活閑置的村小舊校舍500平方米,對外公開招租,出租給民辦幼兒園,每年獲得資產租賃收入5萬元。
3. 資產改造再升值。通過對經營性資產進行升級改造、整合資金再開發、擴大經營規模,增加村集體收入。瑞金市葉坪鎮山岐村將原已出租經營、每年租金只有2萬元的水電站收回,向上爭取項目資金進行擴能改造,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直接經營管理,收益達23.44萬元。
4. 低價資源再估值。通過清查低價資源,依法依規重新簽訂協議,提高村集體資源租金和經營利潤,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增加村集體收入。尋烏縣菖蒲鄉虎石村通過“查山林執照、查出租協議、看使用情況”,收回承包總價過低、租期20年的6810畝集體林地,對租金標準、租賃期限等重新約定,簽訂補充協議,每年租賃收入達到3.2萬元。
5. 新建資產創收。通過新建店面、寫字樓、廠房、大棚等經營性資產,采取公開租賃、承包經營方式,獲取穩定的集體收入。安遠縣浮槎鄉長河村籌集資金建設黑木耳鋼架大棚及大棚蔬菜基地,出租鋼架大棚增收21.7萬元。
6. 異地置業。針對無區位優勢、無可用資源、無增收渠道的村,借用黃金地段的區位優勢,購置“家業”,獲得租賃、經營等收入。龍南市在縣城黃金地段為107個村(社區)各購置一間150平方米左右的商業店鋪,建設“百村創業園”,每間店鋪每年創收約5萬元。
7. 建設扶貧車間促進“雙脫貧”。會昌縣西江鎮新建4萬平方米扶貧車間,出租給16家企業,租賃收入450萬元,平均每村增加收入20萬元。
8. 資產出讓。通過依法出讓集體資產資源獲得村集體收入。石城縣琴江鎮濯坑村利用縣工業園區劃撥土地,通過土地出讓獲得393萬元收入,然后投資標準廠房和酒店建設,實現經營性收入230萬元。
三、股權分紅型
1. 資金入股。村集體以資金入股合作社、企業或產業大戶等經營主體,通過分紅,獲取村集體收入。石城縣贛江源鎮贛江源村通過整合籌措資金240萬元,入股旅游企業,每年保底分紅20.7萬元。
2. 資產入股。村集體以資產或公共設施折價入股合作社、企業或產業大戶等經營主體,通過分紅,獲取村集體收入。信豐縣西牛鎮曾屋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憨農田園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新建的蔬菜大棚、道路、水渠等基礎設施折合為股本,村集體占股25%,村民以現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占股75%,合作社經營性收入突破千萬元大關,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41.7萬元。
3. 資源入股。通過引進有實力的企業發展鄉村旅游,村集體以土地入股、發展旅游配套產業等形式提高村集體收入。崇義縣龍勾鄉良田村簽約引進北京冷杉夢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對荷花基地進行整體打造,村集體以土地入股,獲得分紅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9.13萬元。
四、提供服務型
1. 土地流轉服務。安遠縣高云山鄉濂豐村引進贛州市慶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幫助流轉土地466畝,用于公司種植大棚蔬菜,有180戶村民從土地租金中受益,村集體每年可獲得土地流轉服務收入7.2萬元。
2. 農機服務。由村集體領辦農機服務合作社購置農機器具,結合水稻生產目標任務,為農戶提供農機服務,獲得村集體收入。于都縣馬安鄉上寶村于2020年3月牽頭成立農機服務合作社,購買4臺農機具助力糧食生產,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村集體增收7萬元。
3. 物業服務。村集體創辦服務機構,購置保潔、消防設施設備,就近就便承接衛生保潔、消防安全、就業信息等外包服務,獲得勞務服務收入。南康區東山街辦坨圳村地處城鄉結合部,村內有家具企業300多家,從業人員2萬余人,是遠近聞名的“家具村”。村集體成立勞務隊,為家具企業提供環衛、用工、消防等服務,年增收24余萬元。
4. 購銷服務。村集體領辦合作社,集中收購農戶農產品,通過品牌包裝提升產品附加值,統一銷售賺取利潤差,村集體與農戶實現“雙增收”。章貢區水東鎮馬祖巖村是全市重點蔬菜基地,但因菜農分散經營,規模效益不明顯,菜農收入也不穩定。村“兩委”探索對全村蔬菜實行集中收購、統一銷售,幫助菜農打開銷路,打造蔬菜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幫助400余戶菜農銷售蔬菜6萬斤,村集體增收5萬元。
5. 村社共建。由村集體和基層供銷社共同出資,吸納產業基地、農業企業或致富帶頭人共同參與,通過共同經營項目或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章貢區沙石鎮火燃村與區供銷社合作,村集體以“土地經營權+服務+資產”入股,組建康之友農業專業合作社,參與產業項目分紅,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
五、生產經營型
1. 發展種植業。定南縣龍塘鎮忠誠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村良好的生態優勢,大膽探索出既能保護山林,又能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致富之路,采取村干部、村集體、貧困戶按照一定比例資金入股的形式組建專業合作社,流轉農戶山林4000畝,種植中草藥草珊瑚,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搖錢樹”,村集體每年分紅收入達到27萬元。
2. 發展養殖業。寧都縣固厚鄉鐵樹村籌集資金180萬元,建設牧場面積300畝、高標準肉牛250頭的養殖基地,成立了鐵樹村生態肉牛養殖合作社,把全村的貧困戶及村集體經濟進行了利益聯結,實現收益60萬元。
3.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贛縣區五云鎮夏潭村有種植甜葉菊的傳統,但發展一直停留在“種植”上。為改變現狀,村黨支部拓展思路,由單一的甜葉菊種植轉變為“育苗、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村集體增收6.4萬元。
4. 發展鄉村旅游。龍南市里仁鎮正桂村充分利用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優勢,以資金、土地入股景區旅游產業,實現旅游收入10.4萬元。
5. 承包工程項目。安遠縣欣山鎮創新思路,由全鎮21個村(社區)集資注冊成立安遠潤豐村鎮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通過集中力量、抱團取暖的方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主要通過招投標承接各類項目工程。2020年承接了7個項目,實現盈利168多萬元,每個村實現分紅8萬元。
6. 發展電商經濟。安遠縣鶴子鎮借助“新華99”電商扶貧平臺,成立1個鎮級電商扶貧合作聯社及9個村級電商扶貧合作社,通過專業化運營,帶動農戶發展紅薯、洛神花、金線蓮等特色產業基地12個共5000畝,“互聯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產業基地”帶動643戶貧困戶發展農業種養產業,各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
7. 集團化多元式經營。村集體注資入股組建村辦企業或成立集團公司,走多元化發展路子,開展多種經營,壯大集體經濟。章貢區東外街道白云村打破傳統格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興辦村辦企業,推行“公司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先后成立了江西白云企業集團和江西紅日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資產租賃、資產開發、項目帶動、異地置業等多元發展模式,闖出了一條良性循環、滾動發展的新路子,村集體擁有固定資產6.5億元,經營性收入超過4000萬元。
(作者單位: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省贛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