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高密市密水街道西三里村現有農戶1120戶,總人口3552人。近年來,西三里村積極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推動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結構和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創新,促進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村民財產性收入逐年增加,村集體資產6年增加到原來的4倍。
一、穩妥推進改革,實現從“人人有、人人沒份”到“人人有份、人人有”的轉變
2014年5月,西三里村被賦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在認真學習上級精神和外出考察調研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大膽嘗試,高質量完成了改革任務,初步實現了農民對集體資產從“人人有、人人沒份”到“人人有份、人人有”的轉變,創新了集體經濟運行機制。
一是堅持民主集中。把握好“集體增實力、村民得實惠”這一根本,從實施改革到全面完成,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抓好清產核資這一基礎性工作上,該村成立由村“兩委”干部、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群眾代表組成的清產核資工作小組,制定清查方案,聘請有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摸清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和公益性資產底數,分類登記造冊,健全完善臺賬,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審核確認。
二是充分尊重實際。在成員身份確認中,村“兩委”組織老黨員、老干部召開座談會20多次,最終確定以1980年和1988年兩輪承包為依據確認成員資格和股份分配,即按照1980年以前的老戶每人1股,1980年—1988年每人0.6股,沒有分得土地的外遷戶則沒有資格參與量化股權。該認證辦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并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西三里村1120戶3552人中,有1050人被認定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中,享受基本股的877人,農齡股173人,股份總額980.8股;可量化經營性凈資產2198.6萬元,每股為2.24萬元。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壯大,將新增的經營性資產6622萬元再量化,現在每股股值達8.99萬元。
三是嚴格規范程序。對改革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認真分析,慎重研究,做到不缺程序、不少步驟,始終做到依法、民主、公開、公平、公正。在清產核資、成員確認和組織成立等各項工作中,對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做到不變通、不走樣;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反復征求各方意見建議,吃透村情,拿準意見,利用各種方法向著有利改革的方向引導群眾。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認真制定符合本村實際情況和特點的《章程》,選舉產生了理事會、監事會,正式建立符合現代管理要求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二、加強資產運營,實現“沉睡資產”到“增收活水”的轉變
一是清理規范集體賬務。在前期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對村內往來賬目進行全面徹底核實,對閑置土地逐一丈量登記,對各類合同進行審核規范,做到橫到邊、豎到底,全覆蓋、無死角。專項公示“三清一增”(清理村級合同、清理集體尾欠、清理閑置資產資源、增加集體收入)內容,接受群眾監督。
二是規范租賃合同。在順河路改造期間,始終堅持只租不賣。村集體將沿街43套9750平方米營業房全部用于租賃創收,每年實現收入近30萬元。同時,組織對前幾年的租賃合同進行逐一審核,重新明確合同條款,明確租賃費調整機制,確保集體收入逐年增加。
三是加強土地經營。發揮高密地區制鞋產業經營優勢,在村南設立西三里工業區,吸引12家制鞋企業入駐,并鼓勵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村集體制定了土地租金每年遞增的規定,不斷增加土地租賃收入,實現了集體和企業的雙贏。
三、創新運行機制,實現“傳統管理”到“現代治理”的轉變
西三里村完成改革后,通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創新了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規范了集體資產運營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程序,促進了和諧穩定。
一是明晰集體資產產權。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摸清集體家底,完整界定人員,明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的所有權、收益分配權以及監督管理等權利,保持了集體資產的完整性。改革后組建的股份經濟合作社,建立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制度,形成了集體資產所有權、決策權、經營權、監督權“四權”統一協調的經營管理新機制,為擴大基層民主、實施監督制約、防止資產流失奠定了制度基礎。
二是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經過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產變股權”,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多元化。合作社通過召開各種會議,決定將現有資金投資教育基金會和鄰近村居舊村改造項目,每年利息收益近300萬元。股民投票表決一致同意將湖光金色小區7668平方米營業房對外租賃經營,僅此一項就增加集體收入180萬元。
三是持續增加農民收入。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西三里村實現村民變股民,真正讓村民成為集體資產的主人,增加了村民財產性收入。通過召開“兩委”會、理事會及股民代表大會,完善股權分紅方案,在留足集體公積金公益金后,6年共分紅790萬元。村民和集體的利益得到了緊密結合,調動了村民關心、參與集體經濟管理的熱情,增強了村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