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莒南縣總結經驗、創新思路,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科學謀劃、以點帶面,夯實村集體增收的立足點
一是組織推動。縣委、縣政府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在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上進行部署。開展集體經濟薄弱村“清零攻堅行動”,積極探索新思路、出臺新辦法,扶持經濟薄弱村,通過“聯建物業、盤活資產、集約經營、服務增收、股份合作”等方式,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以38個集體經濟年收入低于3萬元的村為重點,大力開展村級增收“融冰行動”,實施“一村一策”、“四大工程”、探索“增收八法”,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二是改革促動。扎實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清產核資,科學認定成員,推進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創造條件。目前,全縣16個鄉鎮(街道)、907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道路。
三是典型帶動。今年集中抓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每個鄉鎮建成2處“村社共建”項目,為村級增收提供樣板。
強化扶持、打牢基礎,強化村集體增收的支撐點
一是資金扶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整合資金力量重點投向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村。
二是部門幫扶。發揮部門作用,扎實開展結親連心、第一書記幫扶等工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集智聚力。目前全縣選派了215名第一書記到180個村任職,發展增收項目81個,增收217.8萬元。
三是發揮“堡壘”作用。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組織優勢和黨員帶頭作用,實行黨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村“兩委”成員與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交叉任職,實現了村黨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高度融合。
四是扛牢糧食安全重任。牢記農業大縣的糧食擔當,堅持穩面穩量、提質增效,以種植機械化程度高、政策保障好、風險較低的大田糧油作物為主,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五是人才支撐。堅持“選優帶頭人、建強黨支部”,推動農民返鄉創業,培育一批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職業農民。抓好村干部集中輪訓,組織專家團服務指導,增強鄉村振興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找準村集體增收的著力點
一是“資源開發”型。充分利用村莊“四荒”等資源,發展高效農業、觀光農業、休閑旅游等產業,采取統一開發、村集體統管、農戶承包分成等方式,盤活閑置資源,增加村集體收入。
二是“資產運營”型。利用廠房、倉庫、廢棄院落、閑置校舍、農機具等集體資產,采取招標承包、租賃經營等方式,綜合開發運營,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相溝鎮沈保社區將閑置多年的村委大院盤活建成“富民大院”,引進黃粉蟲養殖、手工編柳和扶貧車間等項目,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2萬元以上,幫助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三是“產業服務”型。依托優勢特色產業,引導村集體領辦創辦合作組織或經濟實體,推行“合作組織+農戶+X”模式,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通過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增加集體收入。
四是“筑巢引鳳”型。引導村莊招商引資,明確村集體的責、權、利,實現多方共贏。
五是“扶貧共享”型。抓住精準扶貧機遇,整合扶貧政策性資金,建成既能長期使用又可分段共享的經營性固定資產,助推貧困戶脫貧、村集體增收。十字街道富泉村建設實訓基地1處,為農戶提供筐模、絹花、縫紉、柳編等技術培訓,村集體年可增收15萬元。
六是“市場帶動”型。發揮城郊村、鎮駐地村、交通干道沿線村等區位優勢,通過建設商貿市場、發展勞務經濟等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嚴督實導、長抓細管,筑牢村集體增收的關鍵點
一是摸底子。扎實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理,清查核實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摸清村集體“三資”底數,理順村集體經濟關系,保障村集體資產的安全。收回被侵占的土地資源521處。
二是強監管。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民主理財小組,規范村級記賬報賬程序,公開農村財務,接受群眾監督。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信息平臺,將村級財務收支、集體資產資源和各種承包合同、經濟合同、工程及物資采購招投標等信息納入平臺管理,確保村集體資產得到有效監管。
三是嚴審計。實施村居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對全縣907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審計,清收資源發包費、資產租賃費1764870元,收回虛報冒領、截留挪用、貪污侵占集體資金(含上級撥付村集體的資金)672088.4元,移交紀委線索17人,有效規范了村干部的履職行為,維護了村民的合法權益。
四是健全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將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全部納入,通過流轉交易促進資產資源增值,通過加強指導服務,規范流轉交易行為,減少矛盾糾紛。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農業農村局、山東省莒南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