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村網 > 集體經濟

“增收八法”助推集體經濟換擋提速

2022-11-17 14:52:16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    作者:郭麗

  

  近年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戰略之舉,將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納入黨建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和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積極探索總結推廣“增收八法”,助推全州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目前1110個村(社區)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達18250萬元,村均16.4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占總村數的96%,42%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已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產業推動法。因地制宜探索“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模式,選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切入點,做大做強做優主導產業,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穩定增收,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彌渡縣85個村探索“黨組織+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貧困戶”的“1+4”產業發展模式,建立合作社綁定農戶、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建成100萬頭正大生豬養殖基地,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895萬元,貧困戶每戶獲得年收入3000元,實現村集體、農戶、企業等“多方共贏”。同時,采取“光伏+養殖”的模式實施光伏項目,形成“廄頂光伏發電、廄舍養豬賺錢”的農光一體“光養”高效農業,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0萬元。賓川縣依托葡萄產業打造標準化示范園基地,推廣“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將農業產業轉型發展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每年增加集體收入603.72萬元。

  抱團造血法。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改變農村長期以來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和“胡椒面”式的資金投入模式,通過抱團聯建房屋設施、聯購商鋪、聯辦基地等方式,以規模化運行模式增加村集體收入。洱源縣三營鎮10個村整合511萬元資金建設中藥材及農產品加工銷售中心,集體經濟每年增收44.68萬元,促進10個行政村集體收入均超過5萬元,最高達16.48萬元。祥云縣整合25個村項目資金1250萬元,集中建設祥云縣干部教育培訓中心,實現“抱團發展”,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0萬元,有效破解單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小散弱”問題,實現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村干部教育培訓水平提升“雙贏”。

  存量盤活法。引導、扶持村集體將集體所有機動土地、閑置土地、宅基地復墾等節余土地以及閑置的樓房、廠房等設施,通過建設專業市場、標準廠房、圈舍、倉儲設施、商鋪等,采取租賃、入股等多種方式,喚醒沉睡的資產資源,把資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資產資源價值最大化。鶴慶縣云鶴鎮菜園村合理有效利用縣城周邊土地,成立云鶴綜合市場有限公司,建成云鶴綜合市場、縣糧油批發交易中心和菜園村花卉市場,增加村集體收入1640萬元,老百姓每年分紅金額達1100元/人,并解決了周邊1000多人的就業問題。大理市雙廊村將村委會閑置辦公樓等對外出租,每年村集體增收33.4萬元,既便利了群眾辦事,又最大化盤活了村集體資產,讓集體資產創造了更大效益。

  企業帶動法。依托城郊區位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公司運營、村企共建等方式,發展商業綜合體等新產業、新業態,做大做強集體經濟。大理市登龍村將28畝集體代征地競價出租給大理中紅石化公司,打造集餐飲、休閑、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商業綜合體—中紅海峽廣場,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54萬元,租金每五年按5%比例遞增,期滿后所有資產全部歸村集體所有。彌渡縣寅街鎮引進大理春沐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施萬畝櫻桃番茄種植項目,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數字化,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15.4萬元,分配到各村后,收益最高的永豐村可獲得20萬元的收入,最低的村能獲得12萬元的收入。

  股份合作法。將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入股經營穩健的公司、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按比例獲取股金和利息收入。劍川縣按照“吃高原生態草、擠生態牛奶、創生態產值”的發展理念,整合產業扶貧資金、幫扶捐贈資金及其他資金8400萬元,入股云南皇氏來思爾乳業有限公司,實施萬頭奶牛養殖及10萬畝牧草種植項目,為61個村增加集體收入474萬元。漾濞縣雞街鄉以土地入股方式,投入漾濞縣國有資產經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光伏電站,每年增加集體收入75.21萬元。

  服務生財法。依托位于城鎮中心和城郊結合部的區位優勢,通過發展倉儲物流、提供后勤服務等增加集體收入。大理市荷花村利用區位優勢,組建大理大學荷花校區寶鑫學生后勤公司和大理新世紀中學后勤服務公司,提供學校后勤服務,實現村集體每年增收440萬元。再加上大理市第三幼兒園、綜合市場、加油站等場所的出租收入,全村每年實現集體收入2300多萬元,對社員分紅1000多萬元,讓老百姓切實享受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

  異地置業法。對地理位置偏遠、資金力量薄弱、經營性資產較少、經營性資源缺乏的村,積極整合發展資金到經濟發達地區、人口集聚地區、空間合適地區,以異地購置資產或購買土地建設廠房、倉儲物流設施等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南澗縣采取“跨鎮聯村、異地置業”發展模式,打破鄉鎮、村組之間行政區劃和地域界限,引導村集體經濟項目向縣城、集鎮和園區集中,17個村投入700萬元財政資金,收購南澗縣智城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建材城交易大棚,建設村級集體經濟創業園,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2萬元,同時帶動100多戶經營戶增收。

  電商營銷法。村集體聯合社會資本或自主經營,依托電商平臺建設特色村店,打造“一村一品一店”,銷售本地名優特品,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賓川縣利用鄉村電商網絡體系,推進葡萄、柑橘、沃柑等“賓果兒”線上線下銷售,有效拓寬水果銷路,帶動村集體增收80萬元以上。永平縣勝泉村通過電商網絡直播,銷售本地木耳、蜂蜜、核桃、羊肚菌等名優產品,年銷售額達500多萬元,促進村集體每年增收5萬多元。

  (作者單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


中國農村網
責任編輯: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