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臨沭縣在摸清農村集體家底的基礎上,實行農村會計“職業化”管理,創新推行“五化六步”監管模式,開發建設“智慧農經”信息化平臺等措施,實現農村“三資”監督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了腐敗行為的發生,促進了干部廉潔自律,有效維護了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穩定。通過幾年的探索,臨沭縣農村“三資”問題上訪量下降八成,農村財務公開率達到100%。
一、打造“職業化”農村會計隊伍
(一)建立健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臨沭縣按照“會計職業化、記賬網長化、審核專業化、責任明確化”的思路,先后制訂了《關于全面推行“五化六步”的意見》《關于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的意見》《農村財務人員職責界定辦法》《農村“三資”考核辦法》,實現以制度管人,做到事有人管,責有人擔。
(二)建立一支“職業化”農村會計隊伍。農村會計人員在村級事務管理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是農村“三資”管理穩定的基石。以前村會計由村級推薦和管理,工資也由村里發放,工資發放不及時、會計更換頻繁、會計監督職能發揮欠缺等現象偶有發生。為了根治這些問題,2017年,臨沭縣制定印發《臨沭縣農村會計人員管理辦法》,明確了農村會計職責,推行“公開考選、擇優錄用、動態考核、末位淘汰”的職業化管理模式。明確會計工資平均標準不低于本鎮街自然村負責人工資的80%,以鎮街為單位考核發放,資金由縣財政與鎮街共同承擔。同時解決了農村會計養老保險待遇,總額原則上不低于其上年度基本工資總額的25%,其中縣財政補貼17%,個人承擔8%,極大地提高了會計工作積極性。
二、探索“五化六步”管理新模式
經過探索,形成“五化六步”管理新模式。
明確財務管理“五化”目標,有效堵塞農村財務管理漏洞,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了腐敗行為的發生。“五化”目標即收支“預算”化:針對村級事項做好事前預算,村級各類事項都要召開會議進行研究,確保總量控制、量入為出。庫存“清零”化:全面取消村級備用金制度,村級庫存現金保持零余額。所有支出實行先審批后撥款,村集體所有現金收入必須3日內全部繳存鎮街代管,嚴禁坐收坐支。支付“直接”化:村集體發生的各項開支實行轉賬支付,由鎮經管站直接撥付到對方賬戶,確保資金運行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墊付“貨幣”化:支出需由村干部墊付的,墊付款須先繳鎮代管資金賬戶,由鎮經管站直撥到收款方,解決了墊付資金亂象和事后無法查清落實的問題。管理“臺賬化”:在全面清產核資的基礎上,所有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建立紙質和電子臺賬,明確管護責任人,解決了資源位置不明、四至不清、資產漏登漏管等問題。
明確了財務管理的“六步”流程,提高了農村干部遵守財經紀律的自覺性,加強了農村財務收支管理,促進了干部廉潔自律,防范了村級干部“微腐敗”等問題。“六步”流程即月初預算:月初各村召開“兩委會”制定本月財務收支預算方案。月末理財:月末集中民主理財,由村“兩委”及村務監督委員會全體成員對原始單據進行會審,形成會議記錄并裝訂存檔。報送審核:由村支書及監委會主任簽字,蓋章后連同會議記錄等報送鎮經管站審核,鎮經管站審核后加蓋審核員章。代理記賬:經審核合格的單據由會計網長錄入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生成記賬憑證。二次復核:村會計對記賬憑證進一步復核并在記賬憑證簽字確認,同時鎮經管站財務審核人員對所有憑證單據再次審核,并在匯總憑證上簽字確認。財務公開:每月12日前,各村須在村務公開欄張貼本月財務公開榜,且村公開欄必須完整保留本年度各月份公開榜,并拍照上傳至鎮街智慧農經系統。鎮經管站須在鎮級公開欄張貼全鎮各村財務公開榜。
三、搭建“智慧農經”信息平臺
為提高鎮村兩級辦事效率和審批速度,實現便民服務,臨沭縣研發了“臨沭智慧農經管理系統”,著力打造“不見面審批(服務)”,實現“無紙化”網上審批,審批人可隨時隨地通過手機軟件進行審批,由“群眾跑腿”轉變為“信息跑路”,實現整個審批流程全程留痕,提升審批效率。同時,為了最大限度減少群眾跑腿次數,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將智能公章機結合便民專用章放置在村居,印發《關于推廣使用村居便民專用章的通知》,實現群眾便民服務蓋章不出村,減少村(居)民委員會公章的審批事項,有效提升基層便民服務水平,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切實把服務群眾、方便群眾、服務民生落到實處。
“智慧農經管理系統”運行以來,累計辦理公章業務6.9萬件,辦理資金申請業務4.2萬筆,涉及資金15億元。一是有效解決了“一人外出,全程停滯”“簽個字等一周”“資金先付手續再補”等問題,使審批環節從不可控、易松懈、效率低的審批模式變為可控、嚴謹、高效的網上直審模式。二是有效解決了傳統審批不能全天候、全過程監管的問題,采用“智慧農經”避免了直接接觸,實現精細化管理、精準化審批,全程平臺監督、全部數據可查詢,對未審批事項進行短信提示和計時統計,使限時辦結真正落到實處,遏制了工作人員不作為、慢作為現象,做到了便民服務審批高效運轉。
四、創新解決“三資”遺留問題
臨沭縣針對農村“三資”管理混亂的問題,下大力氣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專項整治,全面摸清集體“家底”、破解“三資”遺留問題、理順村級財務管理。為更好地整治歷史遺留未入賬單據和清收承包費尾欠,臨沭縣出臺了《關于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及專項整治工作中遺留問題處理的指導意見》,為解決農村歷史遺留問題奠定了政策基礎。一是清查資產。對村集體各類資產逐一以賬找物、以物對賬,按程序做好盤虧、盤盈和核銷等工作。二是清理未入賬單據。鎮街組織人員逐村清查未入賬單據,進行逐一統計,分類處理。三是丈量測繪土地。針對部分村存在的土地底數不清、隨意處置、合同不規范等問題,全縣統一對農戶承包地以外的集體土地逐塊丈量,利用GPS定位形成地籍圖,修改完善土地登記簿,再逐地塊查找合同、賬目,核實集體資源發包的準確信息。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沭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