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高郵市扎實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規范管理,積極探索村集體“三資”監管的新路徑與新模式,進一步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積蓄動能。
全力穩住農村財務“主戰場”
對照《江蘇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對農村集體財務各項管理制度進行系統梳理、全面完善。重點規范財務收支、農村財務管理,探索村(社區)集體“三資”管理辦法,把黨的領導、管理監督與村民自治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做實農村集體財務公開制度,督促鄉鎮加強監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定期公開,引導群眾通過“廣播聽、專欄看、手機查”等參與監督,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適時推進“村銀直聯”,確保村組資金安全,2022年市農業農村局和高郵農村商業銀行合作,開發村組集體資金電子支付系統,實現村級資金支付線上審批、網上支付,實現農村資金往來“電子化”的全程監督管控目標,更有效地規范村集體資金支付行為,堵塞監管漏洞,遏制基層微腐敗。
深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主陣地”
利用信息化、大數據手段,強化村級人、財、物管理。一是搭建平臺實現信息化管理。以財務管理為核心,以合同管理為重點,根據高郵市實際工作需求,設計建成了集“三資”全面監管、線上審核監督、數據綜合分析、風險實時預警、信息陽光公開等五大核心功能于一體的全市“三資”綜合管理平臺,實現農村集體“三資”數字化、規范化、精細化、高效化管理。二是嚴管“村務卡”使用。規范村集體資金非現金結算管理,全面推進“村務卡”制度,嚴禁公務卡用于個人消費支出或套取現金,實時將資金流向推送給村“兩委”負責人等相關人員,從源頭上有效預防腐敗滋生。三是扎實推進集體合同監管。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合同管理,及時錄入“三資”管理系統,按時收繳合同資金,規范資金管理,杜絕賬外賬、小金庫等現象,并與產權交易平臺合同比對,及時召開全市集體財務與“三資”管理督查通報整改會。四是做好人員管理。開展村會計異地委派獎補資金績效評估,進一步完善村主辦會計異地交流模式,保障村主辦會計權益。
打好村級債務化解“主動仗”
多管齊下,積極推進債務化解進度。一是多措并舉,實現無債村全覆蓋。堅持市領導掛鉤、村第一書記掛聯制度,持續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堅持多渠道、多途徑化解村級債務,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級化債能力;加大債權清收,維護集體經濟權益;如實進行賬務調整,消化虛假性債務;加大財政獎補,支持村級債務化解。二是嚴控新債,嚴防村級債務反彈。加強村級債務管理,印發《關于嚴控村級債務新增的通知》,建立健全新增債務流程管控,明確各環節主體責任,截至2022年8月31日,根據鄉鎮自報,實現非經營性債務動態清零。三是實時監控,建立村級債務預警制度。通過農村“三資”監管平臺,設立村級非經營性債務預警線,一旦產生非經營性債務,及時向村集體經濟組織發送風險預警通知,進行跟蹤督促處理,及時止損。
建強農經隊伍“主力軍”
全面推行村會計異地委派制度。為加強村級會計隊伍建設,夯實農經管理基礎,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水平,按照上級要求,全市13個鄉鎮(園區)村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全部掛牌成立,村主辦會計異地交流任職全部完成,進一步規范了農村“三資”管理,強化了監管機制,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同時,為推進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提高農村委派會計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水平,連續多年組織全市村會計業務培訓班,注重從培訓形式和內容上提升委派會計培訓效果。一方面,采取“請進來”形式,邀請主要負責同志講要求、邀請行業專家講業務、邀請優秀典型講經驗、邀請紀委監委講案例,不斷敲響黨風廉政建設的警鐘,筑牢拒腐防線。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開拓視野,拓寬思路,不斷提升農經人員政治業務素質,提升農經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唱響為民造福“主旋律”
進一步開展全市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清查,盤活集體閑置的房產、設施設備、水域等資產資源,通過承包、出租、出讓、轉讓等方式進行合理處置,推動資源整合,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從而喚醒沉睡的資產資源,提高集體收益。2022年以來,全市通過發包、租賃、入股等方式實現農村集體資源產權交易項目1094個,交易金額2.07億元,溢價0.11億元,溢價率5.3%。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在45萬元以上,村均74.46萬元,總收入1.27億元,比上年增加1134.34萬元,增幅9.84%。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