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產權改革推動“薄弱村”全面清零
時間:2022-03-31 00:59:14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 作者:□ 徐美才 黃山美 陶潤疆 余能英 字號:【

  2016年以來,安徽省銅陵市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各項階段性工作任務,激發了村集體經濟活力,促進了鄉村振興。截至2020年底,全市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面清零。

  主要做法

  著力建機制,確保改革任務落地生根。在工作機制上,成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定期部署,強力推動,形成“黨委決策、政府督辦、人大詢問、政協調研”多層面參與和“督導、調度、通報”多舉措推進。在責任機制上,出臺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4個具體指導文件和5個配套子方案,明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縣(區)職責分工,形成“市統籌、縣區實施、鄉鎮負責、村級為主”格局。在激勵機制上,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獎補納入市財政現代農業專項資金,實施市級財政獎補政策,對2018年底前完成改革的村,獎補8000元,對2019年底前完成改革的村,獎補4000元。

  著力打基礎,確保改革底數清成色好。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是改革的重要基礎工程。2018年以來,銅陵市在全面完成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又扎實開展了三輪農村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對錄入到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系統中的數據進行再審核再校驗,順利完成了縣區自查、市級核查,并通過省部級驗收。截至2020年底,全市鄉村組三級共清查核實集體資產26.31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4.5億元,進一步摸清了家底,明晰了集體資產的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用效益。在成員身份確認上,銅陵市以縣級為單位制定成員身份確認指導性意見,指導村級制定本集體成員身份確認的具體程序和標準,全市共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近124.86萬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完成率達100%。

  著力抓重點,確保改革紅利農民共享。一方面,在賦予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上下功夫,指導各村建立經濟合作社或股份經濟合作社,確保其正常開展經營管理,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全市402個村(居)共組建了381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和21個經濟合作社,其中在農業農村部門賦碼登記的有395個。另一方面,在拓寬集體資產量化上下功夫,將政府實施的扶貧工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形成的資產,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確權量化到本集體成員,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目前,全市402個村(居)均完成了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資產30588.1萬元,股權設置以成員股為主,集體股占總股本比例均低于20%。

  著力固成果,確保村集體經濟越改越強。改革只是手段,發展集體經濟才是目標。銅陵市指導義安區整區重點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然后向全市各縣區全面推開,目前,全市340個村(居)完成了以股份合作形式的“三變”改革。通過“三變”+股份合作、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模式,全市共盤活集體土地4.9萬畝、房屋6048平方米,整合利用資金3.06億元,有效盤活了農村資源資產。為鞏固拓展改革成果,還創新實施“共享農房”試點工作,讓農民的“冷資產”變成了“熱財富”。同時,通過“扶持補助一批、以獎促建一批、激勵做強一批”,大力實施村集體經濟“三個一批”專項行動。截至2020年底,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達到45個,較2018年實施“三個一批”專項行動前增長了164.7%。

  取得的成效

  摸清集體家底,明晰產權關系。通過組織實施以2017年12月31日為時點的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加上2018—2020年的年度資產清查,全面掌握農村集體資產底數并動態把握農村集體資產變動情況。銅陵市農村集體資產總額從2017年底的20.67億元增長到2020年底的26.31億元,年均增長率6.23%,實現了保值增值。

  認定成員身份,賦予股份權能。銅陵市全面落實集體成員對農村集體資產的占有權和收益權,以戶為單位向成員(股東)發放股權證書。全市共發放股權證書35.96萬本。探索完善成員對集體資產的有償退出和繼承權益,以縣區為單位探索形成了《樅陽縣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管理暫行辦法》《銅陵市義安區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和繼承管理辦法(試行)》《銅陵市郊區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和繼承管理辦法(暫行)》等辦法。

  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通過開展農村“三變”改革,實施“三個一批”專項行動,拓寬了農民增收路徑,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截至2020年底,全市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22.12萬元,較2018年增長103.7%。2021年,通過“三變”改革,村集體收益1655.54萬元,參與農戶收益597.679萬元。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