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牟縣孫莊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在村里人才少、種植結構單一、村集體沒有經濟收入的背景下成立的,合作社實行土地、資金、農機和人才等多種合作方式,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整合,完善“三會”、財務管理和利益分配制度,確保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
孫莊村地處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官渡鎮,轄10個村民組,共805戶、3020人,耕地5100余畝。2016年以前,村里每年有500多人外出務工,從事生產的大部分為留守老人和婦女,種植結構單一,村民收入低下,村集體沒有經濟收入,“散”“弱”“缺”問題凸顯,即:土地散、人心散,村“兩委”服務能力弱、產業發展能力弱,缺人才、缺技術、缺資金、缺信心,屬于貧困落后村。2016年,村黨支部找準發展瓶頸,提出整合全村土地資源,實行村民土地、資金、人力、農機、科技入股的新思路,探索股份制經營的合作經營新模式,有效調動村民參與合作經營的積極性。在村黨支部書記、退役軍人孫中嶺帶領下,2018年孫莊村注冊成立了中牟縣孫莊農業專業合作社,村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通過對土地、資金和人力等資源的優化、整合,探索實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振興的“孫莊模式”。2020年,該村實現年收入1360萬元,從貧困落后村發展為鄉村振興示范村,合作社被認定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一、具體做法
(一)建立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實行多種形式入股
一是土地入股。在村黨支部深入細致思想動員和先進黨員群眾模范帶頭下,村民在自愿的基礎上,根據土地入股方案,以家庭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簽訂土地入股合同,根據入股土地數量享受年底分紅。參加土地入股的村民,一畝土地算作5股,每股折合現金10000元。在第一期土地整合中,全村805戶村民中有305戶參股,集中土地1800畝。第二期3300畝正在規劃實施中。2019年周邊兩個村莊每個村入股1000畝。
二是資金入股。為了募集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前期啟動和建設資金,按10000元1股,共有763名村民入股,入股資金2100萬元。合作社理事長、村支書孫中嶺個人籌集資金600萬元,不算股份免息供合作社使用,日后村集體有分紅能力時再進行償還。其他村“兩委”干部也充分發揮帶頭作用,以自有資金或貸款入股400萬元。
三是勞動力入股。自愿參加園區建設和勞動的村民,從事一般勞動的每人記1個工時/天,機械手2個工時/天,專家2~3.5個工時/天。每100個工時為1股,年底按股分紅。
四是農機入股。村民的農業生產機械,根據市場價格估價折算成勞動力工資價格進行入股,共有11臺農用機械入股。
五是人才入股。為保障園區規劃建設的前瞻性和先進技術、優良果蔬品種的應用推廣,聘請河南農業大學4名農業專家全程指導園區建設和生產技術。專家不收取任何費用,專家及家人享受榮譽村民待遇,以技術入股的形式享受“土地股+技術股”分紅。
(二)完善制度保障,確保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
一是理事會管理制度。組建理事會、監事會和理財小組。合作社生產經營決策和行為必須符合全體股東的利益,接受全體股東的監督。由入股村民每30戶推薦1名代表組成理財小組,對超過100萬元的資金支出實行嚴格監督。每個財年結束后,由理事長按照合作社章程,組織編制年度業務報告、盈余分配方案、虧損處理方案、財務會計報告等,經監事會審核后,向成員公布并存檔,便于成員查閱。
二是財務管理制度。財務部由總會計師、會計、出納和審計工作人員組成。合作社聘請具有高級會計師資格的縣財政局退休干部擔任總會計師即財務總監,負責合作社財務的運行及監督,并定期向成員大會匯報資金收支使用情況。同時,建立內部財務審計制度,每季度審計1次,審計報告同時報送理事長和監事長。
三是利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建立了嚴格的公積金提取、公益金提取、盈余分配、債務處理等各項管理制度。如公積金提取制度規定,從當年盈余中提取30%的公積金,用于擴大生產經營、彌補虧損;公益金提取制度規定,從當年盈余中提取10%的公益金,用于成員的技術培訓、開展文化福利事業和成員生活上的互助互濟;盈余分配制度規定,合作社可分配盈余按成員的入股比例分配給成員,返還總額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合作社如有虧損,經成員大會(成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用公積金彌補,不足部分用以后年度盈余中公積金部分彌補。
二、發展成效
(一)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合作社建成鋼骨架大棚50座、日光溫室53座,共發展生態葡萄園165畝,種植有機蔬菜160畝、有機瓜果96畝,栽植桃、杏、核桃、無花果等果樹近30個品種。園區二期300畝冬棗園已栽植完畢,300畝獼猴桃正在栽植中,注冊了“鄉謠農場”商標,形成了以綠色果蔬種植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布局,逐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農民增收更加穩定。合作社實行全民入股的同時,園區每年還吸納返鄉和剩余勞動力500余人就業,使得群眾和村集體形成了利益共同體。2018年底,合作社實現年收入334.8萬元,為305戶入股村民首筆分紅120萬元,村民比預計時間提前三年拿到紅利。2020年底,實現年收入1360萬元,入股村民扣除發展基金分紅550萬元。
(三)農民素質更加全面。園區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為農民培訓農業常識、物理防蟲技術,有效引導了農民的綠色發展理念。群眾在標準規范和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從事農業生產,整體素質明顯提高,逐步變成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四)農業生產更加標準。按照相關農業生產技術規程,合作社實行標準化管理,做到種苗選育、田間管理、采摘包裝全程監控,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每天對園區產出的農產品進行質量安全監測,保證產品的安全性。2019年榮獲全國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稱號,2020年通過綠色食品認證。
三、經驗啟示
(一)黨支部領辦是基礎。村黨支部通過深入細致思想動員,先進黨員群眾模范帶頭,探索實行村民股份合作化經營新模式,有效調動村民參與合作經營的積極性,紛紛入股合作社,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在村集體與村民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提升了黨組織的凝聚力。
(二)資金監管是保障。實行股份制合作經營,資金的使用必須符合全體股東的利益,并接受全體村民股東的監督。為保證資金嚴格監管和合理使用,合作社由入股村民每30戶推薦一名代表組成理財小組,對于支出超過100萬元的,必須召開全體股東大會,一致同意表決通過后,方可持會議記錄、全體股東簽名與影像資料備份到銀行支出,以保障村民股東的利益。
(三)市場運作是關鍵。合作社發揮品牌效應,在鄭州市綠城百合、藍城、龍之夢等40多個社區,開通了城市社區宅邸定制配送渠道。與輔仁藥業、太龍藥業、元盛集團等近50家企業簽約,供應合作社生產的有機蔬果,開辟出產品銷售的“硬渠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合作社發揮黨支部領辦優勢,多措并舉做到防疫、春耕兩不誤,一方面與供銷社積極對接,協調保障有機肥、薄膜等生產物資,一方面開發電商銷售平臺,為鄭州市169個社區提供果蔬配送,日銷售額6萬元以上,不但解決了合作社及官渡鎮的賣菜難問題,還幫助周邊鄉鎮解決了銷售難題。
(本文系第三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典型案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