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津市市以優化群眾服務為導向,以完善鄉村治理為目標,堅持“事項一次下沉、流程一優到底、信息一庫認證、身份一臉識別、辦事一圖索引、保障一步到位”,全域梳理便民服務事項清單,并堅持便民清單精細化、極簡化、數字化、制度化,全力推進政務服務下沉村(社區),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津市市地處湘西北,轄4個鎮、5個街道、1個省級高新區,共76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28萬人,總面積558平方公里。近年來,津市市以優化群眾服務為導向,以完善鄉村治理為目標,堅持“事項一次下沉、流程一優到底、信息一庫認證、身份一臉識別、辦事一圖索引、保障一步到位”,全域梳理便民服務事項清單,推進政務服務下沉,基本實現群眾辦事不出村(社區),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把便民清單精細化,讓群眾辦事更明白
堅持以行政相對人為中心,開展最徹底的清理,拿出事項最全面、群眾辦事最明白的便民服務清單。一是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群眾的需求作為努力的方向,通過思想解放、觀念突破推動“以政府部門為中心的管理型政府”向“以行政相對人為中心的服務型政府”轉變,把原來“你按我的要求辦”轉變為“我按你的需求做”,最終實現辦事方便快捷、群眾愉悅滿意。二是全面清理。對照部門職責,逐項清理論證,梳理出自然人全生命周期需要辦理政務服務事項139個,涵蓋出生、就學、就醫、結婚、就業、創業、建房等領域。三是順勢下沉。通過深挖群眾需求,廣納各方意見,將身份證辦理、低保申領、失業登記等69個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事項的審批權限,全部下放到鎮街、村居,讓群眾在家門口、在手機上、在外地都能隨時辦理。
把便民清單極簡化,讓群眾辦事更省心
在科學確權的基礎上,精簡便民事項辦理流程,提高辦事時效。一是資料應減盡減。以“無證明城市”為工作理念,明確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能通過本級數據庫查詢到的、上門核實或通過會商可確認的、部門鎮村無法查證的、現場證件可以認定的,這5種情形,需要提供申報材料的,一律免予提供。目前,69個下沉事項申報資料精簡率達到74.2%,各種重復、循環證明減少了65類。二是步驟應優盡優。推行窗口、村(社區)直審機制,將一般性事項由原來的“窗口受理、股室踏勘、分管審核、局長審批”等多個環節簡化為窗口、村(社區)直接辦結。目前,69個下沉事項辦理環節優化率44.3%。例如農村危房改造申請,優化前需經入戶、勘查、評議、公示等多個環節,村居、鎮街、民政等部門分別公示至少5個工作日,前后耗時長達30天才能辦結。現采取多級公示同步,必要環節公示期內同時進行,3天內即可辦結。三是時效應快盡快。采取多級同步核實、同步公示、同步審批,配置統一證件鋼印、出相出證等設備,開發人臉識別系統,大力壓縮辦理時限。目前,69個下沉事項辦結時限壓縮率88.1%。身份證、社保卡的辦結時限均由30個工作日變為當天辦結;老年優待證、就業創業證等42個民生事項實現“即辦”“秒批”。
把便民清單數字化,讓群眾辦事更有體驗感
堅持把打破“信息壁壘”作為推動工作的制高點,以科技手段為支撐,實現了信息的全面互聯互通。一是優數據提效率。整合25個部門的46類580萬余條數據信息,共享上級交換平臺13類4000萬余條數據信息,電子身份證、電子戶口簿等9類證照全部關聯應用。此外,在確保信息暢通的同時,嚴格執行數據安全管理辦法,不斷強化數據供給、質量、安全考核力度,加大數據推送的監督能力,不斷提升數據的完整性、真實性、安全性。二是優系統提服務。依托常德市“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將69個下沉事項配置在該系統中,并做好便利化改版和數據無縫關聯。同時,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在植入人臉識別、移動終端辦理等功能的基礎上,新增智能機器人、身份證照片的抓取打印、電子簽字板錄入等功能。目前,該系統根據辦事情形可打印1寸或2寸個人照片,群眾辦證無須再額外提供照片,極大方便了群眾辦事。三是優模式提質量。建立“容缺受理”模式,由窗口根據實際情況出具容缺受理單,辦理事項直接進入審批環節,過后補齊所缺法定必要資料的可郵發審批結果,真正實現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如白衣鎮一吳姓群眾在申請農機購置補貼時,因忘帶必要的農機購置補貼經銷企業供貨合同,窗口辦理時采取“容缺受理”模式,幫助其快速辦理,其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補齊該資料并經核實后,第一時間將補貼發放至惠農“一卡通”存折上。
把便民清單制度化,讓群眾辦事更有保障
堅持把圍繞便民清單開展政務服務作為強化鄉村治理的切入點,加強整體協作,在組織、硬件、機制等方面全面保障。一是完善領導機制。將便民清單服務和政務下沉改革工作納入績效考核內容,作為黨委政府的重要事項、規定動作,堅持各級黨組織書記帶頭抓、親自抓,并納入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內容。縣處級領導靠前指揮、蹲點攻堅,確保鎮(街)和部門“掛圖作戰”推進、村(社區)便民清單事項全面落實。二是強化基礎保障。投入8000多萬元,完成85個鎮村平臺新建改造,實現一站式服務平臺全覆蓋。同時,為76個村(社區)配齊電腦、人臉識別儀、簽字板等設備,實現一體化服務窗口全覆蓋。為解決基層辦事力量不足的問題,為農村51個村(社區)增配1名政務代辦員,定期進行系統業務培訓,實現便民清單服務力量全覆蓋。三是建立反饋機制。在每個村(社區)設立意見反饋簿,定期組織“兩代表一委員”現場體驗,根據反饋意見及時優化事項流程、調整工作力量、完善硬件設施。出臺“好差評”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實體大廳和鎮街全部配置了評價器,大力推行“一事一評”“一次一評”,近兩年累計收集系統評價數據10.8萬條,好評率達99.99%。建立誠信評價機制,對于提供虛假材料和信息的辦事者,審查發現后一律列入黑名單,終身不再享受綠色通道。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對于工作人員非主觀原因造成的工作失誤,一律不予追責,讓基層干部放下包袱、大膽服務。
(本文系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