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薄弱村壯大集體經濟之路
時間:2022-07-12 01:14:09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 作者:□ 趙變霞 字號:【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引領農民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本文從兩個薄弱村案例出發,探討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多種路徑,分享促進農民增收的經驗。

  一、案例概況及改革經驗

  栗家莊鎮上林舍村——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栗家莊鎮上林舍村位于山西省汾陽市西北部,距離城區12.8公里,有129戶、331人,資源性資產5902畝,其中未承包到戶3964畝,無集體經營性資產。2018年上林舍村集體收入來源主要是上級補助,年收入為61340元。

  為了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上林舍村在2020年進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確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31人,折股量化每人每股1500元。充分利用山林、水面、自然景觀等資源,招商引資,成立了上林舍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資源性資產入股,占公司股本20%。截至2020年底,旅游公司賬面分紅收入384294元,實現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收入的目標。

  賈家莊鎮古浮圖村——規模經營為集體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古浮圖村位于汾陽市東北7.5公里處,有343戶1032人,現有耕地2278畝。2018年該村以“村集體經濟穩步增收”“農戶穩定增收”為目標,在盤活集體土地等存量資源的基礎上,發展有機蔬菜、生態養殖和觀光旅游等配套產業。

  古浮圖村在不改變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的情況下,簽訂托管合同,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農業生產托管1150畝,其中玉米地350畝,高粱地800畝,設有試驗田27畝,試驗農作物品種65種。通過統一采購、統一旋耕、統一播種、統一收割、統一銷售“五個統一”,對土地實行規模化經營、科學化種植、機械化作業、專業化服務、市場化銷售,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保姆式”服務。2019年,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集體機動地上種植芥菜60余畝,收入達到15萬元。2020年,在380畝集體土地和120畝農戶承包地上統一種植糯玉米,村集體實現毛收入82.5萬元;回茬后種植白菜100畝、芥菜200畝、茴子白200余畝,村集體純收入達到4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0元。

  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措施和對策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雖然已經有部分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壯大了集體經濟,但從總體上來看,全市農村集體經濟仍然很薄弱,近80%的村為“空殼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為全方位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汾陽市針對各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現狀采取了一些措施。

  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將新的發展理念貫徹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提高村干部帶富能力、培養強村富民帶頭人,并大力實施農業生產托管,實行集中連片種植,加快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現代化的步伐。

  組建農業生產服務公司,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參與分紅。汾陽市政府在2021年組建富民農業生產服務公司,隸屬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營全市農業農村生產托管等農業服務項目,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及經費,全市289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富民農業生產服務公司,享受年底分紅。該公司在2021年購入10臺履帶式收割機,搶收因洪澇災害泡在泥水中的秋糧,減少了農民群眾的經濟損失,為壯大集體經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因村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特色農業。汾陽市在平川積極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托管,連片種植釀酒有機高粱。在山區和丘陵大力發展核桃、小米、長山藥等特色農業。以杏花村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依托,融入酒文旅發展戰略,延伸產業鏈,帶動周邊村集體經濟發展。全面盤活利用村集體資產資源,因村制宜,打造“一村一策”“多村一策”的產業發展格局,壯大集體經濟。

  健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考評機制。健全村干部績效考評機制,擴大考核權重比例,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據,并與村干部報酬直接掛鉤,讓干部主動作為,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山西省汾陽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