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村網 > 財務監管

這塊“蛋糕”切得好分得好!

2022-07-12 02:12:43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    作者:□ 馮海硯

  

  農村集體資產猶如一塊蛋糕,如何切好分好,事關鄉村振興大局。以清理合同、債務化解、新增資源收入為主要內容的“清化收”工作不僅單純地增加了集體收入,更重要的是規范、盤活了集體資產。

  離石區東關社區“做蛋糕”的本領并不差,這一點得益于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作為離石區核心位置社區,東關社區2019年由村改為社區,并成立了經濟合作社。在管理集體資產上,社區“花錢”的事情由經濟合作社自己“做主”,通過盤活集體房產資產,發展房屋租賃型經濟,同時利用集體土地建造“商業門市租賃”,全年集體經營性收入可達160余萬元。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來,呂梁市離石區東關社區想得更多的就是讓每一個人能夠公平地享有勞動成果,能夠分到更多的“蛋糕”。近日,記者走訪調查東關社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分紅”,與群眾交流感觸最深的就是“集體資產用到了點子上,分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家底有多少?

  從“13個細籮”中一遍一遍地篩

  集體資產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清家底、知債務,目的是摸清家底。東關社區原黨支部書記劉二新說,清產核資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集體資產有多少,有多少進賬、有多少外債,需要捋清楚、整明白。說白了就是別人欠村里多少,村子欠別人多少?這些賬得搞明白、搞清楚。

  清資主要是理清資金、資產、資源這“三樣家底”。東關社區“家業大”,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從2018年年底開始,以2019年9月30日24時為清產核資基準日,這項工作整整持續了大半年的時間,他們從重點清查核實集體經營的經營性資產及現金、債權債務等方面,到制定具體的方案再到價值認定、登記造冊、結果公示,社區在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公開公正。

  時間跨度不算短,但是整體的清資過程還算順利。劉二新說,清資操作程序走了13步,每一步都要張榜公示,都要通過“四議兩公開”、意見箱征求意見,每個居民都可以提意見、可以爭辯。鑒于集體經濟比較復雜,清產核資工作成員吸納了會計、監督委員會成員、黨員代表、原村民代表并請回熟悉村情的老干部。原村民代表共同估算,不聘請專業評估機構,既減少成本,也符合民意,“方案一敲定,推動起來就順風順水了”。

  清產核資弄清了“家當”,也理順了關系,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現在,東關的家當有9200多萬元,群眾心里跟明鏡似的。”東關社區新當選的黨支部書記李建忠一下子覺得工作輕松了不少。

  股東如何界定?

  在大大小小40多次會議上識別

  改革的第二步就是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劉二新介紹,本著讓改革紅利惠及每名村民的要求,東關經濟合作社在成員資格界定上結合戶籍關系、生產、生活狀況及履行義務等情況,同時從保護老年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利益出發,兼顧各類成員群眾的利益。這一“法定+鄉俗”的柔性規則,不僅順應了大多數居民的意愿,也符合社區實際。

  有法律規定的按法律辦,沒有規定的讓歷史和現實說話,不輕易剝奪任何一個人的資格,盡量讓居民應享盡享。

  東關社區居民現在達到上萬人,有資格成為股東的是實實在在的“老東關人”。劉二新說,每家每戶的情況大家都很了解,方案討論前前后后組織召開了各類代表會議48次,哪種情況符合、哪種情況不符合,大家心中都有數。最后,東關經濟合作社以2019年9月30日24時為成員界定登記節點,節點前符合9類條件的居民可獲得成員資格,不符合條件的,比如已納入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第三方派遣編制、退休后回來養老等5種情況被排除,“幾乎一戶一種情況,沒有獲得資格的也無話可說”。

  但身份情況千差萬別,界定的過程中還是惹出了不少是非。認定成員時,有的居民認為一些人應排除在外,引發多次爭論、爭吵,最后依法依規界定清楚才平靜下來。“爭論的好處,就是既得到大多數人認可,也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劉二新把政策研究了個透徹。他知道,東關經濟合作社歷過重組、改革、征地等變遷,成員對集體的貢獻有大有小,出于公平,每個人的要求肯定不同。但不論哪種形式,都要尊重居民意愿,經居民同意認可。“只要這碗水端平了,居民的心也是亮堂的。”東關經濟合作社在股權設定上,設立了原始股、貢獻股、政策優惠股,實行一戶一證管理、分戶不增,并戶不減,配置到人。

  充分協商、公平公開,使一些困擾推動改革的“老大難”問題得以化解。劉二新列舉了一些疑難情況,比如戶籍在原東關村、外地就業的大學生,只要沒吃“財政飯”;戶籍不在的外嫁女,本村有承包地,但不是兩頭享有;戶籍進城,但沒有全額享受國家或單位繳納養老保險金等,都認定其成員資格,最終確定集體股東成員2740人,最大限度地體現了讓居民受益的改革要求。

  股權如何設置?

  從60年的跨度中公平配置

  股權設置是產權改革的關鍵一步。劉二新和合作社一班人想得更多的是不僅要先行一步,而且還要創造出可復制的樣本。

  通過反復摸底,合作社決定股權設置“按集體資產凈額的總值折股量化,按比例量化到人”的股權量化辦法。這一辦法能否行得通?東關經濟合作社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原村黨支部外出“取經”向先進地區學習,“取經”回來再“閉門研究”尋找適合自己的辦法。最終,2740個股東握著16185個股份,每個股份價格不同,完全取決于當年的集體經濟收入。李建忠介紹,今年春節前,東關經濟合作社進行了第一輪分紅,集體經濟收入結余74萬,每個股份就是45元。“有的股東戶股份占比高,到手的分紅就更多。”

  當然也有少的,在東關經濟合作社工作人員給記者提供的一份分紅花名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有的股民分紅金額只有16.2元。劉二新解釋,這樣的股民也不在少數。這些股民的股份算下來還不到“1”,相應的分紅自然少很多。

  東關經濟合作社股權設置只設置個人股,不設集體股。個人股包括原始股、貢獻股、政策優惠股。其中,貢獻股中又包括了村齡股和勞齡股。能夠持有原始股的人必須是在合作社時期在東關村有土地、農具、資金投入,且參加過集體生產勞動的人及子女衍生。1958年到1981年參加村集體生產勞動的人可得勞齡股。不管是界定哪個股段,東關經濟合作社都把2019年9月30日24時設定為股東界定基準日。也就是說在這個基準日前死亡的人或者是在這個基準日后出生的人都不能享受股東資格,說白了也就沒有分紅的權利了。

  1958年到2019年,時間跨度60多年,但在這個時間軸線上的利益卻是分外明朗。“你在條條框框內,你就可以領分紅,不在里面也沒辦法。”劉二新介紹,這些“標準”都是在對比和反復商討中敲定的。

  東關經濟合作社區股權設置既體現統一性,還具有靈活性。本著公平與簡化,對股權管理實行“生不增死不減”的靜態管理模式。為了確保股東權益,東關社區還以戶為單位頒發了股權證書,并開始對集體資產股份收益、退出、轉讓等權能進行探索。今年65歲的劉保蘭是8口之主,她拿著股權證書告訴記者,以后有盼頭了,這股權證書還可以依法繼承、饋贈、轉讓。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東關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登記注冊,理事會、監事會、股東代表大會“三會”先期成立。劉二新說,過去集體資金群眾關注不是很高,現在不一樣了,先要穩,不能瞎投資,村民都是股東,賠或賺關系每個人的收益。

  來源:呂梁日報


中國農村網
責任編輯: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