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臨港區汪疃鎮汪疃村位于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最西端,現有1237戶、2672人,黨員116名,是臨港區內的第一大村。近年來,為解決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及帶動農民增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村黨支部更新理念、轉變思路,牽頭成立毓景種植專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抱團發展,解決了土地撂荒、分散經營、土地凈收益低等老大難問題,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強村富民路。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60萬元,獲得國家級鄉村旅游模范村、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一、支部引領,找準致富新路子
2007年,為解決村集體經濟落后、村民生活貧困的現實問題,汪疃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支部班子,通過多次實地考察省內外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結合本村實際,探索形成“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思路,通過整合土地資源,成立專業合作社的方式,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增收。為幫助村民算清土地流轉的“明白賬”,村黨支部組織召開2次村民代表會議、4次黨員大會,擬定了汪疃村《土地流轉實施方案》和《土地流轉管理章程》,公開了合作社運作的“放心賬”,讓村民“鐵心跟著支部走,放心跟著支部干”。
二、因地制宜,股權合力促增收
汪疃村黨支部根據農戶實際情況,定制了土地入股、股權認購兩種方式。一是土地入股。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每畝價格按600元計算,每600元為一個股份。村民收益分保本收益和股權紅利兩部分。村土地合作社每年12月31日前按每畝(每股)600元的價格支付村民保本收益;對經營股民土地期間形成的利潤,一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產,另一部分用于按股分紅。二是資金入股。村民也可自愿將其承包地退回給村集體,村集體按每畝(每股)每年600元價格補償,年限按土地承包的年限計算,即到2031年12月31日止。沒有土地的村民可按村民土地承包年限總價一次性購買其他村民自愿退出的土地(總價=600×X年,即每畝每年按600元計算),最多可購買10畝土地,以此土地入股而成為股民。同時,經認購的股權不得擅自轉給他人(父母子女、夫妻關系除外)。在“干部帶頭、黨員先入”的示范帶動下,全村最終流轉土地1710畝,發動126戶村民入社,黨支部領辦的毓景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起來,邁出了抱團發展、富民強村的關鍵一步。
三、創新思路,“四化”同步產新利
為了真正讓土地“生”金,汪疃村黨支部創新思路,對流轉的土地實行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經營、配套化保障、產業化發展。一是市場化運作。合作社吸納村集體土地和126戶村民的承包地,共1710畝,道路、水面占地430余畝,并吸納3家合作社以分社形式入股,共同打造占地1000多畝集觀光、采摘、休閑垂釣為一體的生態園。目前已建成10個草莓大棚、2個無花果大棚以及4個垂釣場地,栽植干雜果及綠化苗木1000余畝。二是專業化經營。吸引農機大戶加入,發揮大型機械作業的優勢,變單產為集約化經營,節約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產量效率。三是配套化保障。成立了化肥、農藥經銷處,為社員提供農藥、化肥等物資及各種技術指導,推行種子、肥料、農藥“統購”和機耕、機防、機收“統管”,實現了產品訂單銷售和社員按股分紅。四是產業化發展。按照“采、賞、游、品”的“一條龍”式服務思路,汪疃村從各季時令水果采摘入手,同時引入“采青品情”“長廊賞色”“游園入景”“垂柳聽魚”“農家同樂”等特色項目,每年吸引了3萬余名游客慕名而來,并借助物流配送、展銷大廳、青少年植物體驗館等線下體驗服務,使游客“留下一次記憶、帶走一份情誼”,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鏈條,打造了“汪疃模式”的休閑旅游產業。
思路一變天地寬,辦法一換氣象新。村民口袋富了,每年可獲土地收益近100萬元,村集體土地收益每年可增收30萬元;就業前景亮了,年吸納40人長年在生態園就業,季節性用工最多可達每天150余人,可增加農民務工收入150萬元;致富路子多了,依靠“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山東省農業旅游特色村”品牌,帶動年旅游收入260萬元,真正讓土地的財富惠及集體和農戶,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威海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