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948億斤 喜獲豐收
國家統計局7月14日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2948億斤),比上年增加143.4萬噸(28.7億斤),增長1.0%。其中小麥產量13576萬噸(2715億斤),增加128.6萬噸(25.7億斤),增長1.0%。
國家發改委:大力實施以工代賑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在重點工程項目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印發。方案指出,各地區、各部門在謀劃實施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時,要充分挖掘主體工程建設及附屬臨建、工地服務保障、建后管護等方面用工潛力,盡可能多地通過實施以工代賑幫助當地群眾就近務工實現就業增收。鼓勵非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積極采取以工代賑方式擴大就業容量。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印發:要求開拓鄉村建設多元化融資渠道
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方案指出,逐步提高地方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推動農村信用社、農商行和村鎮銀行擴大信貸投放,創新中小銀行和地方銀行金融產品,引導大型商業銀行下沉服務重心、加強信貸支持,鼓勵增加首貸和信用貸。擴大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范圍,依法合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林權等抵質押融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財力實際設立市場化運作的擔保機構。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等聯合發文:推進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7月18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國家開發銀行辦公室、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辦公室發布《關于推進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通知明確,支持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實施和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支持以土壤侵蝕治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肥沃耕層構建、鹽堿漬澇治理為重點,加強黑土地綜合治理;支持對符合條件的退化耕地進行改造;支持大豆油料生產基地建設;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建設;支持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江蘇:到2025年底全省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低于30萬元的村基本消除
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促進新型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未來3年全省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目標。到2025年底,全省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低于30萬元的村基本消除,蘇南、蘇中、蘇北集體經營性收入分別超過200萬、100萬、50萬元的村占比均超過50%。
《意見》明確,堅持創新機制,緊緊圍繞城鄉融合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繼續探索物業租賃、資產盤活、生產服務、“飛地”經濟、農旅融合等多種發展路徑,創新村村抱團聯合、混合經營、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創辦勞務合作社(聯盟)等多種運營模式,推動全省集體經濟轉型升級持續發展。
《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外來人才加入機制,對長期扎根鄉村、為集體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各類外來下鄉能人,可參與集體收益分紅、部分享有集體成員權利等,用“真金白銀”吸引外來人才參與集體經濟發展。
四川: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面建立 總收入超140億元
近日召開的四川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推進視頻會議發布消息,截至2021年底,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面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達140.87億元。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2017年,四川全面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分享更多集體發展“蛋糕”。至2021年底,全省基本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確認、集體資產份額(股份)量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發證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面建立。
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農村集體資產總額2397.8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448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949.8億元,集體土地4.81億畝。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50401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業農村部門完成登記賦碼發證,其中鄉鎮級65個、村級30316個、組級20020個,實現行政村(涉農社區)登記賦碼全覆蓋。
河南:嚴格規范撤村設居工作程序
近日,河南省民政廳印發《關于嚴格規范撤村設居工作推動“村改居”平穩有序進行的指導意見(試行)》,就撤村設居的條件、程序進行規范。
《指導意見》明確,撤銷村委會須同時滿足三項條件:一是符合規劃。擬撤銷的村委會須位于不設區的市、市轄區范圍,且處于城市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規劃區域之內;或者屬于縣域范圍,處于城鎮建設規劃區域之內,且是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村。二是耕地不足。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已被依法征收完畢或雖未征收完畢,但人均耕地已無法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基本需要,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不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三是改制完成。集體資產、債權債務得到妥善處置,已經完成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村企”分離,產權關系明確。
《指導意見》要求各地要加強分類指導,因村制宜,精準實施,有計劃有序開展撤村建居工作。充分考慮城鎮規劃布局、區域功能定位、農民生產生活,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做到財力能承受、群眾能接受、工作能推動、發展能持續。
山西運城:出臺《農村資產數字證書管理辦法(試行)》
近日,山西省運城市出臺全國首個《農村資產數字證書管理辦法(試行)》,建立鄉村資產分類標準體系,頒發“農村資產數字證書”,為農村資產數字化流通、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便利化融資奠定基礎。
運城市出臺農村資產數字證書管理辦法,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農戶宅基地確權等數據,運用數字技術,按照統一標準規范核發“農村資產數字證書”,與紙質證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管理辦法根據農村實際和具體業務需求,制定農村資產分類標準體系,其中,一級分類18項、二級分類100項,填補了鄉村資產分類標準體系空白,為全市農村各類資產統一管理、統一交易、統一服務創造了前提。“農村資產數字證書”按照全國統一的資產分類、編碼等標準、版式和格式,記載農村資產類別、權益等要素以及持有人登記事項,制定了證書的類別、樣式、內容、編碼、技術要求等統一標準。
本欄編輯:韓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