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西水產苗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位于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鎮塘西村,成立于2007年。合作社主要經營水產魚苗養殖、銷售和商品魚銷售,現有成員農戶共101戶,養殖面積1000余畝,擁有魚用設備設施1500余臺(套),合作社籌資興建辦公培訓樓1棟達8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1500萬元,年產值達3000余萬元。“小魚苗抱大團”,合作社推動魚苗養殖戶快速致富,“塘興”牌魚苗遠近聞名,合作社魚苗養殖社員每戶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合作社先后被評為市級、省級、國家級示范社以及江西省優秀合作社。
選擇合適產業,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
塘西村地處低洼地帶,以前幾乎是逢雨必澇,種植水稻每年只能種一季中稻,而就是種這一季中稻,也是靠天收,常常要補栽插幾次才能有收成,在這樣的水澇沼澤地種植水稻效益極低。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發展農業生產,成為當地干部群眾日夜思考的心頭事。2000年,先是在家務農后在村小學教書的高中畢業生段國華,帶頭在自己家周邊低洼地養魚和養鴨,當年效益就達到了種植水稻收入的3倍以上,其他農戶看到后也紛紛效仿。2004年塘西村“兩委”與鎮黨委政府在深入調研和廣泛聽取農戶的意見后,決定將這片低洼地充分利用起來,將1000多畝的低洼地改造成了水產苗種養殖基地。
實現抱團發展,變無序發展為有序發展
一是組建農民合作社,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利用低洼地養魚苗能賺錢,在榜樣的帶動下,廣大農戶養魚苗積極性日益增長,十里八鄉的低洼地成了“香餑餑”,自2004年以來,利用低洼地集中連片養殖水產苗種的基地快速擴大。但是,粗放型快速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魚苗養殖產業無序發展,農戶銷售渠道少、各自為政,互相壓級壓價,魚苗品質難以保障,產量效益滑坡,甚至增產不增收,面對這種情形,2007年,塘西村“兩委”干部召集養殖戶座談、商議,決定將全村和周邊魚苗養殖戶組織起來,成立了新干縣第一家水產苗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選定養殖能手段國華為理事長,逐步實現了魚苗養殖統一服務和生產。
二是規范合作社,推動穩步健康發展。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是為了統一價格銷售,運作模式是組建銷售網絡,規范協調養殖和銷售。經過多年發展,合作社已成為水產苗種養殖的“巨無霸”,合作社各方面管理也十分規范,一是突出水產苗種養殖主導產業兼顧商品魚養殖。二是突出理事會、監事會服務管理職能,組織機構較為完備,有人管事、有人辦事、有人服務。三是財務制度健全,嚴格實行財務公開,凡是合作社的投資、開支,一律堅持全體成員共同受益。四是日常管理制度健全,針對水產養殖產業,建立了13條合作社工作制度。五是及時制定完善章程,重大經營措施和投資,均由全體社員拿主意、作決定。
開展標準化養殖,變無名品牌為知名品牌
為更好地發展,合作社制訂了財物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社務公開制度等。實現“五個統一”:一是統一供種,選擇優良品種。合作社每年到贛州、宜春等地規模大的繁殖廠擇優采購魚花品種。二是統一購買生產飼料。合作社每年養殖的飼料都是選擇國家級的優質飼料。三是統一藥物使用。合作社魚用藥品都是國優產品。四是統一生產技術標準。合作社每年都邀請水產專家和養殖能手,每年進行不少于5次的技術培訓,同時宣傳什么是違禁藥品,如有使用者,將在合作社中除名。五是統一產品銷售,合作社自成立以來,根據市場行情制定統一銷售價,同比周邊其他養殖戶價格每斤高出0.1~0.2元。合作社注冊了“塘興”牌草魚商標,提高了塘西苗種的知名度。通過合作社的運作,成功樹立了“塘興”魚苗的品牌信譽。如今到樟樹市和吉安市一帶購魚苗,業內人一定會說:要買就買新干“塘西”魚苗。2021年上半年甚至出現了有外地魚苗假冒“塘西”魚苗的情況。合作社的品牌效應,在為社員切切實實帶來可觀收入的同時,有力推動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培養本土人才,變人才缺乏為“個個是人才”
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新干縣塘西水產苗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在人才培養上采用了兩方面措施,成效顯著。一是提升社員自身素質,培育鄉土人才。合作社積極鼓勵社員參加“一村一名大學生”等函授學習,目前已有4名社員參加學習,大大提升了社員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投入大量資金派人外出學習。合作社每年均要花費數萬元派人外出學習,通過分批組織部分社員外出參觀學習,將外面好的養殖技術和品種引進來,為社員增收創收鋪路。目前,合作社的水產苗種養殖產量從以前2000斤/畝提升到4000斤/畝,同時還引進了“抗病毒草魚”的品種進行養殖。現在合作社的社員都成了“個個是養殖專家、人人是銷售人才”。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有培育本土人才、從普通養殖群眾中發現人才,才能留住人才、保住人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