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東橋鎮地處羅霄山脈末端,是湘東山區偏遠鄉鎮之一,村集體經濟薄弱。為撬動村級發展活力,東橋鎮探索實施“334”機制,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新成效。
“三個領航”亮成色
組織引領定方向。成立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鎮黨委書記、鎮長雙組長“包鎮走村入戶”。集體經濟專班包聯機制,即業務分管領導、駐村班子、項目辦三方包聯,鎮村組三方聯動的“2+3+3”運行機制,為各村集體經濟發展找準路徑。突出黨組織引領,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行資產經營、股份合作、服務創收等多種模式,充分發揮東橋土地、林地等農業資源優勢,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合作社領辦下的各類公司,盤活土地、林地、校舍等閑置資源,形成了臘味烘焙、紅薯粉絲加工及藍莓、白蓮、藤茶、油茶、茶樹菇等多個村集體經濟產業基地和強村富民公司。
“頭雁”領航添效力。制定強村扶持方案,通過項目競選、黨委評審、擇優扶持的方式,評選出勞務建筑公司、農機托管公司、廣告公司三個強村扶持項目,以項目競選激活村黨支部活力;同步建立鄉鎮黨校,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學習研討活動,不斷激發村“兩委”干部、農村黨員發展活力。
人才起航注動力。堅持打好“鄉情牌”,深挖在外人才“富礦”,引鳳還巢選“強將”。通過建立鄉土人才動態數據庫,引進千畝藤茶、東橋天麻、魚腥草土雞蛋等特色產業。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東橋片區項目建設,開設“黨建+院士文化工作站”,引進水稻研究專業團隊進行新品種研發、種業人才培育、業務推廣等,以“黨支部+人才+村民+產業”的方式,實現種業產業規模化、高效化生產,讓村民得實惠、利長遠。
“三個模式”提質效
實行“黨建聯盟,飛地抱團”模式建基地。以百里鄉村振興示范帶千畝藤茶基地建設為契機,開展黨建共建項目,籌資50萬余元,攜手華泰期貨第四黨支部聯合打造集農產品展銷、藤茶、油茶加工、電商直播于一體的“黨建聯盟綜合體”,簽訂10余家企業“聯創互助幫扶協議”,設置6個村集體代銷服務點,帶動100余人就近就業,6個村平均增收5萬元。
實行“黨員帶頭、大戶帶動”模式激活力。通過“合作社+股份制”的方式,打破村域限制,5個村入股千畝藤茶產業基地,探索推行“村集體經濟+脫貧戶+黨員”模式,動員30名黨員及脫貧戶帶頭以土地、勞動力入股村集體經濟,并參與產業基地管理,實現5個村村均增收8萬余元,人均增收2萬余元。
實行“重點扶持,強村帶路”模式提效益。通過村級申報、黨委評審、綜合評審的方式評選出楊源勞務建筑、界頭廣告設計、鳧田農機托管等三個強村富民公司,爭取統籌扶持資金100余萬元,吸納20余名村民、脫貧戶入股80余萬元,實行公司化運營、市場化管理;推行“3+6+X”聯創模式,以三個強村公司為界點,6個周邊村經濟合作社入股為盟,X個村民入股分紅的聯創模式,助推強村公司高效運行和鎮域共同富裕。
“四方鏈接”促致富
村黨支部細化完善集體經濟收益分紅管理辦法,建立“村集體、村干部、入股村民、困難群眾”四方利益分配機制,落實村干部收入與村集體經濟收益掛鉤制度,明確村集體經濟盈余比例,除給入股社員、脫貧戶分紅外,30%用于村莊建設、困難村民幫扶、60歲以上老人居家養老服務補助等,10%用于對吃苦耐勞、管理有方的村干部的獎勵,讓集體經濟、村干部、入股村民、困難群眾“四方共贏”,實現了集體增收、干部有益、村民致富、困難幫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