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濟源市富富康新農業植保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8月,位于梨林鎮政府東、327國道北,東鄰沁陽市,位置優越,輻射區域全是平原。現有社員110名,自有流轉土地2266畝,年純收益210萬元。近年來,合作社精準聚焦農民需求,不斷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與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雙贏。合作社先后獲得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省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組織、省級優秀植保組織等榮譽稱號。
一、主要做法
(一)夯實農機服務裝備。合作社擁有各類大中型農機器械78臺(套),其中新型農用航空植保機21臺,聯合收割機16臺,大型拖拉機7臺,大型烘干機3臺。合作社建設了農機庫棚、維修車間、晾曬場、糧倉等綜合性農業服務場地,配備有會議室、財務室、信息中心、多媒體教室等服務設施。
(二)健全綜合服務體系。一是布局區域農機綜合服務網點。按服務的地理區域劃分,在濟源糧食主產區以及周邊的沁陽、孟州、溫縣等區域建立了28個“富富康綜合服務點”。二是科學匹配生產要素。為高效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按區域耕地情況,配備足量的農機器具與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方便區域內農戶使用。三是培訓持證農民技師。利用閑暇時間,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強化服務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質量,打造“富富康”社會化服務品牌。
(三)創新農業服務方式。一是全程農事服務。圍繞“種、管、收、售”等環節,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私人訂制”服務。農民既能選擇“套餐”,也可按需“點餐”,滿足農戶多元化需求。三是“四統一”服務。采取“農戶+合作社+市場”的模式,實行“統一購進農資、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購銷產品”。四是“田間課堂”服務。邀請專家在糧食生產核心區、水果種植區、蔬菜制種區及中藥材種植區傳授技術,每年舉辦20余期培訓。
(四)延伸農機服務范疇。合作社成立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288萬元,購置了耕種收、植保、青貯等新型農機裝備,逐步拓寬服務領域,從單一的農機作業逐步發展到農用物資供應、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培訓指導、訂單收購優質麥等,開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合作社農機綜合服務輻射周邊鎮村,跨區域涉及沁陽市、孟州市等地218個村,惠及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及普通農戶6000余戶,每年累計服務面積達30萬畝次。
二、主要成效
(一)扛牢了糧食安全責任。合作社推行糧食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服務,讓農民輕松種糧,解決了農民不想種地、耕地撂荒多、賣糧難、增收難等問題。這不僅叫響了“富富康”服務糧食生產的品牌,也穩定了糧食播種面積,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了保障。
(二)承載了農業技術傳播。一是通過專家坐診提供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指導農戶提前預防,跟蹤指導,精準防治。二是通過全程質量追溯服務,對疑難問題進行技術培訓,從源頭上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落實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由傳統的單一化學農藥防治向綜合防控轉變,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四是通過與河南農業大學、拜耳(中國)公司等合作,開展新品種試驗、新技術及新模式示范與推廣等。
(三)實現了農業增產增效。一是降低了農戶的支出成本。合作社與知名農藥企業建立合作,直供農資,價格低于市場價20%~30%。二是與農戶簽訂小麥代管合同,穩定了種糧收益,涉及8.2萬畝,每斤高出保護價0.08~0.3元,畝均增收150元。三是與豫糧集團、鄭糧集團等知名糧食企業合作,收購強筋小麥、乙醇專用玉米4100噸,穩定訂單收入。四是與鄭州蔬菜所、天津蔬菜所、臺灣農友種業合作,繁育蔬菜種子300噸,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
(四)滿足了農戶精準需求。一是實現了精準服務。率先引進應用小麥立體勻播機、寬幅播種機、免纏繞溝播機、高地隙自走式噴霧車等,解決了一些農戶的特殊需求,滿足了不同對象差異化播種、噴藥等需求。二是實現了集約服務。隨著合作社設施裝備水平的提升,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三是社會化服務功效達到了最大化,不僅助力農戶降成本增效益,而且解決了分散農戶烘干、倉儲、銷售等難題。
三、經驗啟示
(一)創新服務是動力。合作社組建“濟富康”專業飛防植保隊,引入線上管理系統,實現了智能綠色防控。同時,深化社企對接,優化服務項目,解決了社員融資、銷售、物流等難題。因此,下一步應注重引導有條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創新服務,擴大同農業企業、電商平臺的深度合作,讓社會化服務產業鏈上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二)吸引人才是手段。合作社拓展多種形式入股,吸引了一批“90后”靈活入社,開展農技指導、行政管理等工作,增強了發展活力。因此,推動合作社發展,應注重引進一批合作社發展急需的實用人才。
(三)能力建設是保障。剖析合作社提檔升級之路,關鍵在于有一個強有力的領頭人。當前,合作社要借助“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東風,持續內強素質、外強能力。同時,政府部門還要提升各主體帶頭人的能力,推動區域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助力糧食安全生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