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村網 > 集體經濟

對癥下藥搞活村集體經濟

2023-08-22 09:54:14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    作者:鄭清妹

  

  近年來,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立足資源稟賦,大力實施“村企聯盟、振興鄉村”筑基工程,以“輸血”激活“造血”功能,在搞活農村集體經濟方面開展了多項探索模式,取得了不錯成績,但也發現一些問題,必須對癥下藥,助力鄉村振興。

  一、發展模式

  一是盤活資產型。在集鎮周邊的村,通過盤活存量資源,將閑置舊果園、舊廠房、舊魚塘、舊水電站、舊校舍和辦公樓等重新進行價值評估和裝修改造,采用自營、出租、入股、發包、托管、拍賣使用權等途徑加以盤活利用,實現保值增值。如鳳城街道南郊社區將舊村部裝修后作為店面出租,每年租金收入約20萬元。

  二是經營村莊型。地處旅游景點的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村域景區特色種養業、農家樂、民宿等。例如,2012年至今,湖坑鎮洪坑村經營土樓旅游資源,每年得到70萬元左右的門票分成收入。

  三是投資產業型。通過投資有穩定收益的固定資產,增加村集體收入。如高陂鎮西陂村投資小型水電站,每年有9萬元分紅收入;大溪鄉莒溪村利用財政扶貧開發幫扶資金入股永誠利山泉水公司和客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每年分紅7.4萬元。

  四是村企聯盟型。采取“多企幫一村”“一企幫一村”“一企幫多村”等方式進行結對共建。如龍潭鎮楓林村與村內企業龍巖市萬花園林有限公司結對共建蝴蝶蘭種植基地,企業負責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每年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3萬元。

  五是土地流轉型。農業農村部門引導村集體集中流轉農戶承包地,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如撫市鎮鵲坪村綜合利用拋荒地種植葛根、仿野生靈芝,2021年村集體凈收入9.8萬元。

  二、主要問題

  目前永定區村集體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從總體上看,村集體經濟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與整個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項目以傳統產業多,創新特色項目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主要依托傳統產業的收入項目,主要有店面租金、茶園發包收入、生態林補助、烤煙稅返撥、場地使用費等,以資源稟賦、傳統產業為主,以生活、生態、文化融合聯動發展較少。

  二是農村公共服務性支出較大。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環境整治、社會和文化建設向基層延伸。如近年開展的“平安社區”“環境整治”等活動,公共設施和公益福利投入不斷增加,村集體為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提供資金。由于集體經濟本來底子就薄弱,又承擔過于繁重的公共服務職能,使得近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積累能力較差。

  三是村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由于部分村干部對村集體資產管理規定不清楚,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意識不強,甚至做一些違反規定程序和組織紀律的行為,造成村集體資產流失。

  三、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提高村“兩委”班子戰斗力。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特別是黨支部書記十分重要。要把事業心強、干得好、有創新能力的村干部選進來;完善考核通報機制,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納入全區鄉村振興考核,村干部報酬與發展集體經濟相掛鉤;加強對村干部創業培訓,提高村“兩委”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

  二是發揮區域優勢,選準發展集體經濟的突破口。對“資源型”村,要深挖資源潛力,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產業優勢,如合股興辦小型水電站等;對“城鎮型”村,利用區域優勢,為社會投資主體提供保潔、矛盾協調、勞務用工、物業管理、電子商務等配套性服務;對“大田養殖和山地型”村,要圍繞新業態,推進特色餐飲、民俗體驗、休閑觀光、食品加工、文化創意等新產業發展。

  三是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的功能定位,減少公共服務性支出。加快推進改革,剝離村集體經濟組織“社區財政”負擔,政府各部門要求村協助或承辦的臨時性、非常規性工作,應全面實行“費隨事轉”或“政府購買服務”,切實減少村級公共服務性支出。

  四是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提高村級財務管理水平。加強村級集體統一經營資產管理能力,明確經營管理責任人的責任和經營目標,建立民主決策機制、管理機制和收益分配機制,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開展農村集體資源交易平臺建設試點,將集體資產資源發包、集體工程招標等公共事務集中交易,在規避村干部違紀違法行為的同時,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中國農村網
責任編輯:段伊鳴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