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華家庭農場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陳東鄉城東村,成立于2014年5月,主要種植水稻、葡萄、紅柿、蜜柚、枇杷等農作物。農場經營規模308畝,其中:水稻150畝,設施大棚葡萄38畝,紅柿、蜜柚、枇杷等水果120畝。因經營狀況良好,帶動示范效應明顯,農場先后被評為2019年市級、2021年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場;2021年被永定區評為“農業產業優秀企業”;2022年被評為龍巖市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示范基地等。
抓生產環節,提升農產品質量
農場主原來從事生豬養殖行業,2014年5月轉型種植水稻、葡萄等農作物。通過近十年的努力,農場主依靠現代農業科技,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戶致富。
在葡萄種植方面,農場用心做好種植的每個環節:一是大棚按照省定“溫室大棚”標準建設,棚高達5米,通風采光良好,大棚四周用防蟲網、防鳥網覆蓋。二是采用先進的水肥一體化雙滴灌模式,在每棵葡萄樹兩邊各安裝一個滴頭,使每棵葡萄樹都能夠均勻地吸收肥水。三是有機肥替代化肥,葡萄從催芽到采收均不施用化肥,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施入100噸以上的優質有機肥和沼液肥,既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又提高了葡萄的品質。四是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場安裝了30盞太陽能殺蟲燈,大棚內掛了2000多張粘蟲色板,使用的農藥皆為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五是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實現產品可追溯。
在水稻種植方面,農場采用工廠化流水線育秧、機插秧、測土配方施肥、無人機統防統治、收割機機械化收割等全程機械化栽培模式,既節省了用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水稻產量、增加了經濟收入。
家庭農場利用現代農業科技種植葡萄、水稻,在陳東鄉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推動了陳東鄉農業產業升級。2022年,農場的農產品產值達到200萬元,其中:葡萄產值80萬元;水稻產值20萬元;柿餅產值10萬元;農場還投資新建6000平方米的光伏設施,通過光伏發電農場年收入增加80萬元。
抓示范培訓,提高技術水平
近幾年,農場主積極參加各類實用人才培訓,也經常邀請本地專家到農場指導種植管理技術,努力讓自己成為有理論、懂技術的“田秀才”。農場先后開展了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糧食產能區“五新”技術示范推廣、優質稻新品種展示與示范等工作,涉及面積達800畝,在本鄉鎮乃至全區起到了明顯的示范、推廣、帶動作用。2021—2022年,農場共承辦5期高素質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主要培訓內容為種養技術、農產品加工、銷售技術、政府惠農信息、法律知識等,培訓人數達450人次以上,通過“田間學校”培訓,現學現懂,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種植技術水平。
抓品種引進,提高產品競爭力
農場根據市場需求,結合本地實際,及時優化品種結構,淘汰病蟲害多、品質差、不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改為種植市場緊缺、品質上乘的優良品種,引進“黃金果”百香果、“陽光玫瑰”“醉金香”“紅富士”等葡萄新品種,以及“中浙優8號”“紫兩優737”“原兩優越豐占”等水稻新品種,大大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力,滿足不同的消費者群體需求,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帶動周邊5個鄉鎮進行百香果、葡萄、水稻品種結構的調整升級,促進了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抓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節本增效
農場在種植好自己的150畝水稻的基礎上,還利用自身農機設備多的優勢,在本村及周邊村開展水稻種植的社會化服務,主要是在水稻工廠化育秧、機插秧、機收等環節開展服務。2022年服務面積在400畝以上,服務農戶50戶次,既解決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又促進了農業節本增效。
抓品牌建設,拓寬銷售渠道
農場在生產中,嚴格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嚴格執行行業主管部門的規章制度,生產過程中運用新技術,增加產品附加值,農產品納入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一品一碼”追溯監管信息系統。2018年農場注冊“陳東香”商標,統一使用注明商標和農場名稱的包裝盒。農場位于三個鄉鎮的交接地帶,交通便利。因此,農場利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探索開展葡萄采摘業務,利用新聞媒體、廣告、微信平臺宣傳,吸引不少縣內外游客,大大提高了產品知名度,拓寬了銷路,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有效延伸了農產品增收價值鏈,創造了更高的種植利潤空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