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將“智慧稅務”作為新發展階段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主要著力點,以金稅四期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智慧稅務建設正式啟動,數電票日益成為各企事業單位業務的重要工具。本文將從機關后勤單位角度,深入探討數電票實施現狀、優化方案以及其對財務管理全面建設的推動作用。
一、當前現狀
機關后勤單位一般規模較大,業務范圍龐雜,涉及的發票種類和數量也較多,稅務風險也較多。隨著數電票的應用,對機關后勤單位在實際應用及稅務風險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挑戰。
一是開票效率有待提高。由于數電票尚在試點起步階段,機關后勤試點單位一般采取集中開票的方式,相關業務部門經辦人到財務部門開具數電票,導致開票效率比較低。
二是發票入賬及認證效率有待提高。報銷環節結束后,財務人員記賬時需人工識別專票中的進項稅額,并在稅務平臺勾選認證,方可實現抵扣。由于缺少發票歸集系統,這一過程需逐一核對取得的進項發票稅額與賬面金額、稅務系統信息是否一致,既不利于保障財務數據的準確性,也不利于對進項數據的分析和利用。
三是缺少電子會計檔案系統。2023年5月財政部公布的《電子憑證會計數據標準—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試行版)》規定,接收方必須保存數電票含有數字簽名的XML格式電子文件。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報銷人員直接將PDF文件或發票照片、截圖傳給財務人員,有的單位財務系統也還不具備接收XML格式文件的功能,導致難以形成符合規定的電子檔案。
四是稅務風險更易受上下游企業影響。當前,發票開具、接收、認證、申報等環節已經實現全程電子化,使得單位的稅收信息更加透明,發票異常或上下游企業經營異常等情況,容易影響本單位信用等級的評估,從而影響單位開票的可用授信額度,需要配合稅務部門調查上下游企業的情況也會增加。
二、應對策略
要充分認識到發票電子化的含義,深入了解“金稅四期”的重要性和意義,通過加強學習,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適應新的稅務管理環境,提高單位稅務管理工作的合規性,為單位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設數電票信息歸集平臺
一是在開票環節引入第三方平臺。為解決目前在銷項發票開具方面存在的問題,解決方式主要是引入第三方平臺,通過“中介”的方式解決。目前第三方平臺主要有2種方式:一種是獨立的開票軟件,單位安裝登錄就可使用。優點是價格便宜,無需研發配置等,即買即用;缺點是功能有限,僅能解決開票存在的開票員權限的單一問題,相關開票數據信息將儲存在第三方平臺的服務器中。另一種是本地化配置開票系統。優點是可與財務系統連接,實現功能串聯,除了發票開具,還能實現驗真驗重,發票歸檔等功能;缺點是需要軟件公司重新定制開發,與現有財務系統適配,價格較貴,開發時間較長等。后勤服務單位一般開具發票品目多、數量多,在試點工作期間,可先使用第三方開票軟件解決棘手問題,對于其他功能的延伸,可以等試點工作結束,稅局系統穩定后再進行相應開發。
二是建立發票查重機制。根據單位自身實際情況和預算安排,選擇合適的查重方式。一種是自制電子表格進行查重。財務人員自制電子表格,要求用數電票報銷時,將發票號碼等關鍵信息填入表格,審核發票關鍵信息,通過設置相應的發票號查重公式,查詢是否重號。此方法無須增加費用,但操作比較繁瑣,增加了財務人員工作量,適合報銷規模較小的單位。另一種是購買第三方軟件或升級財務系統。通過第三方簡易軟件,直接錄入或者掃描發票號碼的關鍵信息,出現重復號碼時,軟件自動提示。這種方式價格便宜,操作相對便利,但也增加了工作量,且有遺漏風險,適合規模一般的單位。或升級財務報銷系統,增加自動查重模塊。在報銷上傳發票的同時,即可驗證是否重復。這種方式快速便捷,但存在資金投入大、系統適配時間較長的情況。適合財務信息化程度較高、規模較大的單位。
三是進項稅票全鏈條管理。以上初步改造完成后,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根據北京市試點結束后,依據正式的發票服務平臺的相關內容,再對現有財務系統進行二次開發適配,通過開發財務管理平臺,除查驗真偽外,對入池的其他各類發票進行OCR識別,提取票面信息并自動價稅分離,記錄發票入池、報銷、記賬等相關信息,還可以自動查驗開票是否規范、上游企業是否異常等信息。然后由財務人員進一步審核。同時,在發票報銷后,還可以同步至稅務系統,勾選已報銷發票。
(二)完善發票電子檔案管理
根據財政部、國家檔案局《關于規范電子會計憑證報銷入賬歸檔的通知》要求,對于未建立電子會計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單位,以電子會計憑證的紙質打印件作為報銷入賬歸檔依據的,必須同時保存打印該紙質件的電子會計憑證。完成上述要求,需要增加能上傳、識別并接收XML格式的發票池,并建立發票與會計憑證之間的匹配關系,以便查詢、調閱及溯源。當然,這是一種簡易保存的方式,距離真正的會計檔案電子化還有相當的差距,單位要積極響應并配合上級主管部門自上而下建立配套措施,實現全面會計檔案電子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