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諸城市以強農業、富農民、美農村為工作導向,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大力破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密碼”。
堅持問題導向畫好強村“線路圖”
因地理環境、基礎設施條件、人口環境等因素的差異,各個村莊面臨的發展問題和發展方向也各不相同。市農機農經部門堅持一線指導,將會議室搬到各村現場,與村黨支部書記、群眾代表等面對面分析交流,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在一線匯聚思路、在一線落實措施、在一線解決問題。各村結合實際,立足自身優勢,科學把握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現狀基礎,深挖優勢和潛力,突出區域特色,分村制定“一村一策”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打造出適合各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好路子。諸城市龍都街道水泊社區西十里村原先耕地面積少、強壯勞動力少、集體資產收入渠道少,村民大多搬遷到城鎮居住,是典型的“空心村”,后來村黨支部逐一理順閑置、低效集體資產,充分利用地處城鄉接合部、土地附加值高的優勢,以10畝土地及現金入股,發起成立了騰源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通過公開租賃、承包經營、自主開發等方式,使存量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增量,實現了集體、群眾共享共富。
堅持黨建引領實現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為進一步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增強農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發展的統籌力、組織力、領導力,夯實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經濟基礎,諸城市制定出臺《關于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支持黨組織引領股份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措施》《諸城市加強黨組織引領合作社財務管理的指導意見》《諸城市推行黨組織引領合作社資金收支非現金結算實施方案》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創建“一聯一領四合作”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即組建社區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做實黨組織引領合作社,創新土地股份型、勞務服務型、資源盤活型、生產經營型“四大合作”,在更大范圍內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形成“聯產聯業、聯股聯心”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經濟融合、集體增收、群眾致富。諸城市相州鎮小梧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密州種業合作托管土地1100畝,開展良種繁育,實現入庫良種141萬斤,集體收益超6萬元,農戶畝均增收180~240元。
堅持融合發展打好強村“關鍵招”
諸城市積極開拓創新,團結各方力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一方面,積極推動一二產業融合,利用農產品加工階段所增加的產品附加值全力帶動第一產業發展,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融合。另一方面,各村在傳統農業中創新性地融入了文化、旅游等元素,形成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新型農業旅游經營模式,并對各地具有文化內涵及地區特色的農產品進行加工處理,對前來休閑旅游的游客進行附帶銷售。此外,利用互聯網平臺大力推動農業電商發展,在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不斷吸引外來務工人員、外來資本進村,有效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諸城市南湖生態經濟發展區蔡家溝村位于歷史文化名山常山東麓,近年來,引入山東農科,建設了集果品種植、休閑采摘于一體的蘋果樂園,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吸引返鄉創業農民工近100人,人均年增收2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多萬元,還帶動周邊19個村的農戶增收致富。同時,通過改善人居環境,深入挖掘自身資源,打造了集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藝術創造等功能于一體的蔡家溝藝術試驗場,走出了一條“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
堅持指導保障筑牢強村“保護盾”
諸城市按照堅持黨建引領、全面從嚴,堅持依法依規、民主公開,堅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三項原則”,全面開展農村集體“三資”侵占挪用問題專項整治,著力解決經濟合同簽訂不規范、資產資源違規占用、財務管理不嚴格、產權交易發展水平較低等問題,切實提高農村集體“三資”使用效益,健全監管長效機制,夯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根基。組織鄉村干部分別到浙江、江蘇等地重點學習農村股份改革、農村產權交易、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先進經驗做法,轉變思想觀念、增強內生動力。對實現收入較高的社區及股份經濟合作社,落實《發展壯大社區網格集體經濟獎勵辦法(試行)》,推動全市農村集體經濟持續高效發展。2023年年初,諸城市啟動黨建引領集體經濟“揭榜掛帥”專項攻堅行動,農村社區、網格黨組織書記上臺認領集體經濟收入任務,積極領辦黨組織引領合作社,制定實施集體經濟增收獎勵辦法,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