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100名少先隊員代表在“新農人”陳帥宇帶領下,走進湖南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孩子們在稻田里仔細觀察、認真體驗,并聆聽《播撒科技興農種子》主題隊課,實地感受現代化農業全鏈條作業的魅力。
今年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常德考察調研,來到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了解糧食生產、基層治理等情況。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
鼎城區按照培育重點、打造精品、逐級示范、提升整體的思路,堅持黨建引領、鎮村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助力、協會管理,大力推進“一帶一片一屋場”建設,特別是圍繞謝家鋪鎮港中坪片區發力,以點帶面,開創鄉村振興示范新格局。
“領頭雁”帶強基層組織
——昔日落后村變身明星村
謝家鋪鎮港中坪村僅204戶803人,以段姓、戴姓為主。長期以來,圍繞誰來當“頭”,兩大宗族矛盾不少,影響發展。2015年合鄉并村時,由于基礎設施、集體經濟等方面落后,相鄰的兩個村都不愿意接納港中坪村。
知弱而圖強。段德喜擔任村支書,成了村里的“領頭雁”,與老黨員、副支書戴慶權“搭班子”,意識到要摘掉落后帽,必須先轉變村民的觀念。
段德喜上任不久,上面來了一筆水利項目資金。按理說,位于灌溉水源上游的段姓居民聚集區,應該優先使用這筆資金。
“水同源,人同心,只有擰成一股繩,才能甩掉落后帽。”段德喜決定優先改善下游水利設施,自己則在族群里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兩大宗族的關系由此得到緩和。
在村級組織的帶領下,港中坪村狠抓糧食生產,被納入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引進常盛電子廠,入股“果道夫”生態果園。村民一團和氣,忙時務農,閑時務工,想方設法把日子過紅火。
通過這些年的發展,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3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5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今年,村里游客不斷,人氣火爆,村集體經濟有望突破50萬元。”段德喜說。
鼎城區全面優化村“兩委”班子結構,村干部平均年齡較上屆下降7.8歲,大專及以上學歷達63%。
20世紀70年代,向家巷村依托勞務輸出,成立搬運社,后發展為常德市興隆勞務有限責任公司,生意紅火,村集體經濟水漲船高,被稱為“板車拉出來的經濟強村”。
長期以來,全村有近一半人在興隆勞務務工,過著小富即安的生活。但“95后”村黨總支書記蔡志強為村里的發展后勁憂心不已。
村里要高質量發展,轉型迫在眉睫。去年7月,在鼎城區委支持下,向家巷村建成全省第一所區(縣)級鄉村振興學校,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高校聯手,培育鄉村振興所需人才,迄今參加培訓者達4000人次,吸引參觀者10萬人次。
老一輩靠勞力,年輕一輩靠腦力。鄉村振興學校不僅傳播新觀念、新技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還成了向家巷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帶動村民自產的米、菜、油的銷售。
“今年以來發到村民手里的錢就有40萬元。”蔡志強說,村里正在規劃“田野觀星”“太空種子館”,積極爭取中小學研學項目,探索一條科農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創新糧食生產組織形式
——讓種糧也能夠致富
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來時,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正值春耕。聽說種糧大戶戴宏去年種田純收入55萬元,政府還補貼了7萬元,總書記十分高興。
近年來,謝家鋪鎮通過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水稻生產形成“五統一、兩利用”模式,示范帶動全區糧食生產。“五統一”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插機拋、統一機械深施肥、統一綠色防控、統一物化技術;“兩利用”就是利用田埂種植大豆、利用冬閑田種植綠肥。今年,示范片早稻單產達576.6公斤/畝,比上年增產11公斤/畝。
戴宏是當地“新農人”的代表。2015年,他從廣東返鄉,和父親戴慶凡經營家庭農場。和種田“老把式”的父親相比,戴宏更有想法。
這些年,他陸續購入農業機械,從插秧機到收割機,再到植保無人機,借力機械化的翅膀,不斷降低種糧成本,提升種糧效益。戴宏家種植規模從50畝,擴至近500畝。
今年,戴宏添置一臺既可植保也可施肥的無人機,兩天就能完成500畝稻田追肥。“以前好勞力一天只能撒肥20畝,每天請五六個工人,工資就要2000元。”戴宏說,現代農業技術讓自己更有信心把田種好。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作為洞庭湖區糧食生產主產區,鼎城區制定糧食生產萬畝示范片建設方案,明確高產、高質、高效和構建現代化生產、經營、產業體系目標,通過土地流轉等舉措,扛牢糧食安全責任,打造洞庭湖區現代化糧食生產的全省乃至全國標桿。
鼎城區按照農民自愿原則,將土地流轉到村里,建成高標準農田,配合育秧車間以及智能化管理,再流轉給大戶,流轉費用比之前要高,溢價部分群眾和村集體各占一半。村民將零散土地流轉,既有租金收益,還能外出務工。
目前,港中坪片區8村1社區的土地流轉已完成1.6萬畝,等晚稻收割后即可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資源整合運營,創新糧食生產組織形式,打造“港中”農業品牌,延伸產業鏈,從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讓種糧也能夠致富。
小屋場大作用
——激活鄉村治理一池春水
鄉村治理,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鼎城區按照“一帶一片一屋場”思路,即全區建立一個鄉村振興示范帶,每個鄉鎮建立一個示范片,每個村建一個示范性、引導性的幸福屋場,讓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積極成效。
現在的行政村地域面積大,村里成立的協會,往往因管理半徑太大,效果難以保證。鼎城區考量將幸福屋場作為基本單元,推進鄉村治理更為實際。
2023年開始,鼎城區每個幸福屋場成立管理協會,采取“1+N”模式,因地制宜設置愛衛小組、矛盾協調小組等,訂立幸福屋場公約。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歸屬感大為增強。
3年前,雷轟山村和周邊村相比,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因沒有項目和資金支持,村“兩委”班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家園不美,臉上無光。2021年年底,雷轟山村陳家沖召開的一次屋場會,將村民的心緊緊拴在一起。
“得知村里的難處,父老鄉親先后籌措資金40多萬元,建設陳家沖幸福屋場,改善基礎設施。”雷轟山村黨總支書記何世龍介紹,后來村部廣場建設,村民籌集64.6萬元;村里拓寬組道,村民籌資占到60%。
村民定期在幸福屋場開會,商議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分配使用等事宜。每逢大事,各幸福屋場比著干。從2021年起,雷轟山村村民自籌270多萬元,全村基礎設施大變樣。村民說,我們只用兩三年時間,做了人家10年做的事。
如今,謝家鋪鎮港中坪片區,幸福屋場遍地開花,村民自治比學趕超蔚然成風。雷轟山村村民自發成立鄉村振興服務隊,涉及矛盾化解、環境衛生等服務內容;施家陂村將鄉村治理的相關事項量化為積分,用“小積分”推動“大治理”,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
“我們將借鑒先進經驗,通過市場化、專業化運營,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鼎城區委書記、常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陳遠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