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百里的村子結成了對子,互不相識的村民變成了“親戚”,家底薄弱的集體經濟有了主導產業,靠天吃飯的普通百姓有了增收門路……在這個過程中,實力雄厚的強村找到了持續發展的出路,資源匱乏的弱村嘗到了抱團共富的甜頭。這是陜西黃陵縣創新推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兩包兩帶”機制后呈現的喜人景象。
揣著忐忑“定親”
將全縣105個村劃分為24個片區,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縣級領導包聯片區,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鄉村振興“特派專員”包村,強村帶弱村、大戶帶小戶。黃陵縣這場始于2022年的“兩包兩帶”實踐改變了不少村子的命運。
雙龍鎮索洛灣村在黃陵縣最西邊,橋山街道韓塬村靠近縣城,兩村相距56公里。
以前,兩個村的交集并不多。但在“兩包兩帶”后,兩村干部群眾的聯系多了起來。
索洛灣村有村辦停車場、選煤廠、鄉村旅游項目,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近千萬元。而韓塬村村民大多以種蘋果、小麥、玉米為生,村集體經濟家底少得可憐。但韓塬村土地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又有種蘋果的基礎,如果有了資金扶持,產業發展前景看好。索洛灣村雖然依靠黃陵礦業有了原始積累,但靠礦吃礦不是長久之計,還得有能持續發展的產業。
何不讓這兩個村結成對子,互幫互助?
柯小海是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腦子活泛、做事雷厲風行。在索洛灣村,他這個“火車頭”當得很好,但身上再加一副擔子,他心里沒底。張永鋒是韓塬村黨支部書記,踏實能干、兢兢業業。在韓塬村,不管啥事他都能說得上話,但要是讓強村來帶,他還是有些抹不開面子。
“說實話,一開始有顧慮,害怕把人家帶偏了。”柯小海直言,與其想東想西不敢動,不如放開手腳往前撲,總能干出些成績。
推行“兩包兩帶”時,黃陵縣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規劃先行。
“我們邀請了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專家團隊,編制全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片區實用性村莊規劃。同時,給每個鎮(街道)、每個村都配備了規劃師和特派員,提供‘陪伴式’服務。”在黃陵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裴文武看來,索洛灣村和韓塬村各有所長,結對后必將發揮出“1+1>2”的作用。
就這樣,兩個各具特色的村“定親”了。
耐著性子“磨合”
9月28日下午,張永鋒又溜達到了韓塬村北面的果園。“前年才栽的樹,今年已經掛果了。”看著眼前長勢正好的蘋果樹,張永鋒說,“別小看這些樹,明年進入盛果期后,產量比現在不知道要好多少呢!”
這片145畝的果園是韓塬村和索洛灣村的共建果園。按照雙方約定,韓塬村流轉群眾145畝土地入股,索洛灣村投資360萬元進行新園建設。建成后,果園由黃陵農投公司全程托管運營,村民可以在園區務工。雖然前期工作做得很充分,但到具體實施時,還是遇到了不少問題。
韓塬村有3個村民小組共323戶1061人,耕地面積3600畝。共建果園的地涉及30多戶村民,其中有幾戶村民的地是正在掛果的老園子。為了做通這幾戶村民的工作,張永鋒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
對于柯小海來說,這次合作的壓力也不小。他說:“這些錢是村集體的,干得好了,群眾都高興。要是打了水漂,咋跟大伙交代?”雖然有點擔憂,但他沒有打退堂鼓,“縣上下了這么大的力氣,不管有啥困難,咱都得一樣一樣克服。”
索洛灣村與韓塬村采取“飛地”的模式,抱團發展,打破了地域壁壘,讓結對幫扶的村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既做大了產業、做強了集體經濟,也加快了群眾增收的步伐。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兩個村子的合作慢慢走上了正軌。
滿懷信心“同行”
兩年多來,索洛灣村以“飛地”模式對韓塬村進行全面幫帶,通過帶動就業、產業托管、技術改進等方式,讓大伙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張永鋒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不光村里的事好干了,咱說話也更有號召力了。”
“聯姻”以來,不管是索洛灣村還是韓塬村,干部都在比著干、拼著干,群眾也在爭著干、搶著干,兩個村的面貌和群眾的精氣神令人眼前一亮。
“43個示范強村結對幫帶62個發展相對滯后的中等村和薄弱村,649戶有幫帶能力的‘五類大戶’與1658戶一般戶、脫貧戶、‘三類戶’結成對子。”裴文武說,“兩幫兩帶”破解了各村單兵作戰、勢單力薄的問題,實現資源共享、集聚發展。
目前,黃陵縣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實現清零,90%以上的村都有穩定收入。2023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9523.1萬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83元,增長8.8%。
這幾天,共建果園的早熟嘎啦已經賣完了。接下來,晚熟富士就該摘了。“銷路不用愁,索洛灣村提前都聯系好了。過兩天,我和柯書記再碰個頭,商量一下下來的事咋弄。”張永鋒深信,只要兩個村齊步朝前走,往后的路肯定會越走越順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