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是全國聞名的糧食高產地區和優質小麥種子繁育基地,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410萬畝以上,單產水平始終保持全省領先,先后創造了30多項全國小麥高產記錄。筆者對焦作市“誰來種地”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與思考,總結了當地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方面的做法,分析了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因素,提出了相關工作建議,以期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所借鑒。
推動適度規模經營的經驗做法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焦作市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143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57.8%。全市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有6370家,擁有注冊商標的合作社有151家,開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合作社有404家,縣級以上示范社有527家;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有7323家,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有10506家,其中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有598家。新型經營主體成為流轉土地的主力軍,流轉土地面積占流轉總面積的50%以上。
健全流轉服務體系,穩定土地流轉租金。全市9個縣(市、區)成立了縣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75個鄉鎮建立了鄉級流轉服務機構、1488個行政村建立了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縣、鄉、村土地流轉三級服務平臺為土地流轉雙方提供法律政策宣傳、流轉信息、流轉咨詢、合同簽訂指導、糾紛調處等服務,農村土地流轉程序日趨規范化。為了穩定土地流轉租金,保護流轉雙方權益,焦作市開展了積極探索,如修武縣大力規范經營權流轉,農業農村部門定期深入各鄉鎮和土地流轉機構,開展督導檢查,規范土地流轉行為,保證流轉費的基本穩定。
創新土地托管模式,帶動小農戶增產增收。焦作市通過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一是健全完善農戶“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龍頭企業的“雙綁”機制,著眼實現“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抱團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提檔升級,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二是鼓勵土地托管服務主體以全托管、關鍵環節托管為主,從農民群眾不愿意干、干了不劃算的環節入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托管模式。
集體經濟組織帶動,探索多種經營模式。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協調服務功能,采取“流轉+托管”等方式開展流轉服務。如武陟縣喬廟鎮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整合土地,與農業技術公司合作,推動規模化、科學化種植,增加了種植面積,實現村集體和農民增收。
創新信貸保險產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一方面,積極對接農擔公司和郵儲銀行分支機構,共享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協助創設適合本區域的信貸產品,協同落實好新主體融資需求,及時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推行完全成本保險。從2021年起在全市開展小麥、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小麥每畝保額1000元、水稻960元、玉米950元,實現了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2023年針對爛場雨對“三夏”生產的影響,修武縣借助金融工具,聯合河南省農業擔保公司和金融機構,推出針對種糧戶的“穩糧擔”信貸產品,通過省級財政資金補貼擔保費,最大程度降低了種糧戶的貸款利息,為秋糧耕種創造了有利條件。
引進培育鄉村人才,充實土地經營隊伍。一是鄉情留才。利用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之機,開展“熱愛焦作、回報家鄉”主題宣傳活動,發放致返鄉人才的一封信,舉辦返鄉人員新春懇談會,動員農民工返鄉創業,全市1826個村共有13700余人被納入鄉土人才庫,800余人被納入村后備干部庫。二是產業引才。鼓勵優秀農村人才、返鄉人才開辦企業,領辦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通過發展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逐步打造產業品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鄉村創業就業。
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因素分析
農資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攀升。在種子方面,小麥種子由2020年的5元/公斤上漲到目前的5.6元/公斤,每畝增加投入7.5元;玉米種子由2020年的45元/袋上漲到55元/袋,每畝增加投入10元;在化肥方面,夏秋兩季施肥量平均由2020年的100公斤/畝增加到120公斤/畝,每畝增加投入34元;在農藥方面,夏秋兩季平均噴藥三次,由2020年的60元/畝增加到120元/畝,每畝增加投入60元。整體算下來,農資價格較三年前平均上漲111.5元/畝。畝均糧食生產成本的提高致使畝均生產收益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種植管理費用逐年增加。在耕作方面,近幾年由于農用柴油價格的上漲,農作物耕作費用逐年上漲。小麥、玉米的播種費較三年前的10~15元/畝上漲到15~20元/畝。在澆水方面,近幾年雖然農用電費價格穩定,但是由于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農作物澆水費用逐年上漲。小麥、玉米兩季共6次澆水,人工費用較三年前的10~15元/畝上漲到15~20元/畝。在農機價格方面,農用拖拉機、收獲機械、播種機價格呈逐年上漲的趨勢。農用180馬力拖拉機的價格較三年前上漲2.8萬元/臺;小麥、玉米的收獲機械價格較三年前上漲2.6萬元/臺;小麥、玉米的播種機械價格較三年前上漲600元/臺;雖然國家對農業機械購置有補貼,但由于地方財政緊張,許多農民在購置農機一兩年后才能拿到補貼,對糧食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土地流轉價格上漲過快。通過走訪部分經營主體了解到,目前在僅種植小麥、玉米的情況下,最高每畝可承受土地流轉租金為1200元,若超出此價格將會給經營主體帶來損失,因此土地流轉價格的不穩定會對規模經營造成一定影響。
農業專業人才供需緊張。一方面,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管理人員普遍存在學歷層次不高的問題,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領頭人才比較稀缺。在市場開拓、產品銷售、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經營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經營者年齡都在55歲以上,開拓創新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年齡趨大、知識老化,電商銷售、產業經營、技術推廣等方面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較為匱乏,致使農民得不到必要的技術信息服務。
工作建議
加強市場監管力度,控制農資價格上漲。大力整治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經營門店存在的制售假劣、使用非法添加物、隨意加價等違法行為,使廣大農戶買得到質優價廉的農資產品,進一步落實耕地地力補貼、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降低生產成本,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健全土地流轉機制,規范土地流轉管理。建立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并加快信息平臺建設,推動土地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維護交易雙方合法權益。健全農村土地糾紛仲裁機構,合理配備人財物資源,妥善處理土地流轉糾紛,切實維護農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
建強農技隊伍,強化基層公益性推廣服務。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引進一批緊缺、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提升優化現有農技推廣隊伍結構。將科研成果盡快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大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托、招投標等方式,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